觸電感想
  新瓶中舊釀與新醅的纏綿
 
 
文◎須文蔚

淺談本土網路文學的現況與隱憂

 

網路應當是世紀末最受文壇矚目的新媒體!

說來可憐,從上個世紀末電影發明後,所有的新傳播科技都沒能為文學增加光彩,廣播、電視、有線電視都強調聲音與畫面,不斷把主力放在娛樂與政治事務上。十九世紀,狄更斯的小說常常分期出版,紐約的人們會為了瞭解狄更斯小說最新的情節,在來自英國的郵輪停泊到碼頭前,爭相划著小船,追問那些已經讀過小說的旅客或水手故事的發展,於是在港邊交互的嘶吼聲中,交換著對文學的熱愛。但是到了現代,人們對著螢光幕涕泗縱橫,離開螢幕後,追逐的是藝人與偶像歌手。我們可以說是媒介屬性造就了這樣的差異,電子媒體建立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大眾文化帝國,文字媒體只能瞠乎其後。

文學等了一世紀後,終於找到一個影響力巨大的新媒介---網路。根據經濟部技術處在今年(1999)三月宣布,我國三百萬戶網路使用者的規模,於全球排名第八,意味著網路這個融合文字與多媒體的新媒體,在世紀末的臺灣已經十分普及化,而這個新瓶究竟能否讓文學的舊釀與新醅在其中纏綿?在網路文學發展短短幾年間,我們看到了希望,也看見了危機。

目前網路文化最可貴之處,在於他脫胎於學術與公益的推廣目的,所以有濃厚的草根氣息,網路文學工作者大量以無償的方式發表作品,這種以新瓶裝舊釀的模式,已經成為一個新的「出版」型態。短短幾年間,無論是大型的文學站台,例如《南方》、《詩路:臺灣現代詩網路聯盟》、《臺灣文學研究工作室》、《暗光鳥》、《天涯文坊》等,或是作家個人網頁,諸如向陽、林彧、李敖、西西、廖玉蕙、郝譽翔、管家琪、張曼娟、米羅•卡索(蘇紹連)、簡政珍、陳黎、孫瑋芒、翁嘉明、代橘等,這些與商業邏輯無關,自發性的上網建站,使讀者可以免費取得文學訊息,這種在供給面把作品轉換成公共財的作法,勢必將影響讀者在未來消費與閱讀上的選擇。

傳統印刷媒體加入網路文學環境的建構,更把傳統文學傳播的觸角延伸到虛擬空間中。中時電子報先後刊登開卷週報、人間副刊後,文學副刊上網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另一方面,出版業也紛紛利用網路的分眾性格,作為另一個新生的通路,姑不論這些為書迷所建構的暢銷作家網站,究竟是不是行銷書籍的誘餌?不過像時報出版公司所推出的《村上春樹的網路森林》,此間蒐羅了關於村上的評論、讀者閱讀心得、訪談與網站連結,更開放村上迷就美食、生活、音樂與愛情觀等層面交換情報。這個超人氣的文學站台,事實上已經複雜到超越了廣告的屬性,成為深度閱讀,以及引領文化現象的公共空間,讓關心文學發展者在網路上,彷彿嗅出下一個世紀新的文學推廣模式,應當仍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除了行銷界充分利用網路的特質,展現新貌外,文學創作者不僅僅滿足於把「平面印刷」文學作品數位化,開始利用網路或電腦的特質創作數位化作品,網路上也發酵出許多新穎的作品。這種不同於平面印刷媒體上所呈現的文學作品,也就是鎖定在當代文學理論上慣稱的「超文本文學」(hypertext literature)或「非平面印刷」作品,利用HTML或ASP語言、動畫或JAVA等程式語言為基礎,創作出新型態的「網路文學」作品,在全球網際網路(WWW)吹起了文學革命與文類變遷的號角。投身到這一波實驗創作的作家計有,曹志漣(澀柿子)、姚大鈞(響葫蘆)、李順興、向陽、代橘、蘇紹連、須文蔚、大蒙、林群盛、衣劍舞等人。他們的實驗成品,已經不僅止於純文字的表現,或可稱呼這種數位化的創作為一種「新文類」。

這些新興的「網路文學」作品真正開始利用網路媒體的特質從事「寫作」,而這些作品非得透過電腦才能閱讀得到。讀者透過設在美國的《妙繆廟》,98年夏天陸續成立的《歧路花園》、《全方位藝術家聯盟》、《臺灣網路詩實驗室》、《觸電新詩網》、《現代詩的島嶼》,可以一覽這些作品的面貌。大體上,這些作品反映出三個傳統文學創作所缺乏的特質,也就是多媒體、多向文本、互動性。

不管是新瓶舊釀或新瓶陳醅,文學之於網路應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象徵,但是在這個資訊時代,不少文學站台只是行銷工具,而建構網路文化的工程人員與設計家漠視文學,加上文學網站的設計並不專業,在在使一般人很難有愉快的網路文學閱讀經驗。

當前網路文化最大的問題,莫過許多人把網路當作一個新的行銷管道,不少出版社與報社紛紛建立了一些作家檔案,或刊載副刊的內容,讀者興沖沖地前往,卻發現這些站台內容十分貧乏,只不過是新書宣傳,或是為銷售報紙作廣告。當文學網站變成密密麻麻的分類廣告,這已經不僅僅是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讀者勢必迷失在膚淺的商業宣傳中,而失去對文學的興趣。

另一個不利網路文學發展的因素在於,整個網路環境的建構者漠視文學,舉例而言,如果到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Yahoo找文學資料的話,非常容易,其分類方式是把藝術與人文放在首位,文學則是次類別的第一項,可是橘逾淮為枳,中文化的台灣雅虎上,人文藝術被放在右下角,其輕人文而重娛樂的心態不言可喻。不過臺灣雅虎的歸類方式,對文學讀者而言還不至於造成不便,其他如奇摩站或夢想家網頁,文學都被歸類到「社會人文」、「人文科學」或「教育人文」等次類型之下,隱而不見,當讀者打開這些具有網路大門地位的網站,一下子就被五光十色的娛樂訊息征服,或是不易找尋文學訊息,網路文學的高速公路無異遭到宣告封閉。

回到網路文學的世界中,目前文學網站的設計泰半都是業餘之作,很少會去思考人機界面的各項因素,例如:基本版型、字體大小、字型、色彩、圖片搭配、多媒體效果、程式的反應時間與讀者的方便性等,因此往往過於單調或不夠美觀,更缺乏方便的資料檢索功能。當然,在網路文學發展初期,內容建構與充實,一定優先於這些形式的問題,但是維護文學網站者,在網站初具規模後,也應該要開始認真思考如何吸引讀者,讓他們能安坐在螢光幕前細細品味。

    新科技已經應允人們在網路上以文學心靈相通,讓文學工作者有機會體驗到電子媒體的巨大效果,臺灣本地的網路文學也顯現出十足的活力,無論是舊釀或新醅,都還有待時間來沈澱,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都能發酵出一罈一罈的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