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電感想
  數位文學對話錄:須文蔚與李順興
 
 
文◎須文蔚、李順興

(一)李順興:您的〈追夢人〉屬互動書寫作品,是怎樣的靈感,讓您想製作這篇作品?您如何預期讀者的反應?請順便談一下您的網頁製作技術是如何學來的。

須文蔚:

    先說我偷學到網頁技術的過程好了。1995年我擔任「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工作人員在職進修中心」的執行秘書時,2月份我們辦了一場《電腦網路與平面媒體》的活動,主要的目的是讓新聞工作人員瞭解網路是什麼?並且懂得基礎的網頁製作技術。其實當時代為聯繫講師與安排課程的我,也只會上網路罷了,正好藉這個機會旁聽一下。那次工作坊的講座是張炎良先生(政治大學電子計算機中心教學研究組主任),他從基礎的HTML語言講起,大概花了一個多小時我就有初步的認識,回家以後下載了HOT DOG,搭配使用之下,一天之內,就把自己剛獲得文化建設基金獎助出版第一本詩集《旅次》的網路版完成,新書出版的同時,在政大新聞系陳百齡老師的協助下,這本詩集全文也同時上網。

在籌畫詩路的過程中,在網路上和《妙繆廟》的主人澀柿子、響葫蘆認識,透過電子郵件的往返,我們暢談利用網路或電腦的特質創作數位化作品的各種可能性,也從他們的作品中獲得許多啟發,於是開始嘗試一種新文類的開發。

對我來說,由於完全不懂程式寫作,正式學HTML也只有一堂課,當時學會的最大本事,就是看別人網頁設計的原始碼,再思考如何突破?所以寫作所謂的網路詩,也就只有利用一些動畫的軟體,總覺得不過癮,應當互動性要再高些,才有趣。

寫出〈追夢人〉純屬巧合,有一天一個學生寄了個心理測驗的小程式給我,玩過以後,覺得這個互動的結構蠻有趣的,就隨手寫了一首詩,把重要的意象、譬喻、象徵等捨去,讓讀者來填寫。由於寫詩的時候已經有內在結構的限制,所以在語言上就故意「超現實」一些,好讓可以代換進來的詞彙範圍擴大,也讓「詩的語言」的密度提高。

嚴格來說〈追夢人〉的開放性仍屬有限,但是在設計上已經考慮到儘量讓讀者用自己喜歡的事物進入詩當中,也就等於讓讀者用自己的生活世界的語言寫詩,這樣就消除了作者與讀者不同生命情境的界線,解除了詩當中意象或象徵設下的隔閡。

    一次在一個高中生的文藝營當中演講,我帶了幾首「網路詩」的錄影帶到會場播放,結果只有〈追夢人〉換到了掌聲,我想是這個作品的互動性召喚出他們打電動玩具的情懷吧!

(二)李順興:您是《詩路》幕後的「黑手」,是台灣網詩界的先鋒,談談這過去幾年的網站經營心得。

須文蔚: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文建會委託杜十三、侯吉諒和我籌畫一個專業的現代詩網站,在經過充分的討論與設計,以及許許多多優秀的現代詩人授權下,《詩路:臺灣現代詩網路聯盟》在1997年的夏天上網。在《詩路》誕生的兩年期間,我們碰觸到文學在網路上甦醒的脈動。

《詩路》的成立宗旨在於結合既有現代詩發行刊物,進行網路的文學傳播;以多媒體製作方式,典藏現代詩作品與史料;開創網路現代詩的新創作類型。國內目前定期發行之現代詩刊受限於經費的限制,都缺乏專人管理與維護,無法定期更新或加以精緻編輯。「台灣現代詩網路聯盟」的成立,為現代詩詩刊服務,對於有意願登上網路者,提供規畫與協助,使臺灣的現代詩創作與論述,能夠有系統地向全球華文世界發行。

   大量傳輸與大量儲存使網際網路媒體的特質之一,《詩路》可以傳輸給訂戶數量極為豐富,且更具選擇性的內容,尤其是可以將現代詩經典、文學史料加以數位化典藏與展示。另一方面,藉著全球網際網路,閱聽人已經可以用網際網路瀏覽器來收聽音樂、觀看影片或動畫,文學刊物可以使閱讀更為活潑,讀者在《詩路》上不但可以閱讀到完整的作品內容,並藉由多媒體的科技,聽到詩人的朗誦,並看到詩人的手稿、照片等珍貴資料。

   二年來,《詩路》有幾個不錯的發展方向,已經改變文學傳播的結構與生態。

   第一,有鑑於全球資訊網首頁只是消極被動地等候閱讀,加上多媒體應用在網路上的發展,仍受限於網路基本建設NII的緩慢,終端使用者的網路頻寬問題尚未解決等問題,使得跨國閱讀全球資訊網首頁的速度還不甚理想,《詩路》本著積極推廣現代詩閱讀的精神,除了規畫精美的多媒體全球資訊網首頁以外,同時還提供訂戶電子郵件服務,我們發行的《每日一詩電子報》目前有六千名訂戶,充分證明文學仍有為數眾多的閱讀人口。

    第二,《詩路》塗鴉區設置的目的,在於提供網路上現代詩的作者一個自由發表,交流作品的空間。有別於傳統的BBS不設限制,我們透過管理與編輯,挑選出值得保留的作品,整理成精華區,希望提供網路讀者們一個可以輕鬆閱讀的空間。原則上,塗鴉區的發表資格沒有任何限制,任何作者,只要能以瀏覽器經由網際網路連上詩路的網頁,便可經由表單發表作品。展示介面上,依照發表順序最近十首為單位,超過十首的部份則以堆疊的方式進入編輯預備區,經過編輯的選刪後,再以十首為單位整理成精華區。截至目前為止,所編精華區已超過117個,亦即在詩路塗鴉區的投稿件數至少超過1500首以上。

    第三,網路並不是一個自足的封閉體系,網頁的經營者應當思考跨媒介合作的各種可能性。自民國87年三月份起《詩路》與中央副刊合辦【網路情詩大展】徵稿活動,定期將精華區中的情詩部份交由中央副刊擇優刊登,作品旁附錄本網頁的網址,並致贈作者稿酬。

    第四、重視新作者「接近使用」(access)文學媒體的機會。在現代詩集出版不易,詩集銷售普遍成績不佳的文學市場中,《詩路》特別規畫「典藏新世代詩人」的企畫,特別以創作成績斐然,作品尚未集結出版(或計畫出版)的新世代(1960年以後出生)詩人為對象。希望透過網路,完整介紹這些新生代詩人的作品與創作理念。    配合這一個「典藏詩壇新勢力」的計畫,《詩路》的「每日一詩」電子報,也每隔兩天為訂戶寄送一首專題詩人的詩作。另一方面,提供空間讓大專詩社社團有發表作品的園地,目前已經上網者計有:台大詩文社、輔大死詩人社、美學藍灣等三個社團。

(三)李順興:網路文學線上出版已不是困難事,多媒體套裝軟體也很方便,可是一年來,含非平面印刷成分的文學作品,量卻沒增加多少(您也少有新作出現),您認為有無普及的瓶頸存在?若有,透過何種方式可加以改良?

須文蔚:

對多數文學工作者而言,網路文學線上出版表面上不困難,但其實仍必須透過專業人員、出版社、學生的幫忙,才達成今天網路文學一片活絡的局面,相形之下,非平面印刷成分的文學作品量的「稀少」應當不足為奇。

臺灣的教育一向把人文與科學對立,喜好文學者「資訊素養」相對不高,而有資訊操作能力者,又多半不愛好文學,要改變這個局面當然要靠教育或更多的「活動」來改變大眾的觀念。

我想像中的一個活動方式,就是讓若干著名的文學家「捐出」他們的作品,讓有美工、電腦多媒體技術的小組,透過集體創作的方式,重新改作出非平面印刷成分的文學作品。事實上,有學資訊的網友就詢問過,是否能把詩路上的詩改作成非平面印刷成分的文學作品,但受限於著作權限制之故,他最終沒有實現這個想法。所以要推動非平面印刷成分的文學作品,呼籲大家「拋棄著作權」,實在是具有關鍵意義的一件事。

 

(四)〈網路詩創作的破與立〉一文開啟中文網路詩理論與美學的研究,能否重述「破」與「立」的重點?或有可增補之處?

須文蔚:

    〈網路詩創作的破與立〉一文以近年來在全球網際網路(WWW)上以HTMLASPGIF(動畫)或JAVA等程式語言為基礎,所創作出的「網路詩」為對象,進行初探式的研究。第一,在「破」的層面,介紹這一種整合多種媒材的「新文類」所展現出的新形式,對於文學閱讀產生的「多感官」的新衝擊。第二,在「立」的方面,藉由對於相關網站,如「妙繆廟」、「歧路花園」、「向陽工坊」、「全方位藝術家聯盟」等實驗性作品的討論,引介與評論這些文學作品的成就。希望透過這兩方面的討論,除了擴大一般讀者對網路文學發展的理解,進一步透過批判與評論,能深化網路文學創作的內涵。

(五)網路文學尚在襁褓階段,從您的言論,我們可感受到一幅美好遠景。但面對因不同網路認知而產生的前景質疑,您如何應付?

須文蔚:

網路文學在文字數位化的部份,已經對文學社會形成巨大的衝擊,等到七月初,E-BOOK和「明日工作室」的《未來書》網站上網後,由於大量免費的書籍可透過網我深信網路會改變華文世界人們的閱讀習慣。

另一方面,在非平面印刷成分的文學作品部份,則確實還在襁褓階段,加上非商業的經營模式下,個別實驗網頁的閱讀人口也很有限,都會使得一般大眾不瞭解這一波新文類的內容為何。

    目前遇到「不同網路認知」的問題,多半是對網路「無知」或「一知半解」式的質疑,我總是沈默以對。除了實踐,沒有更好的對策!

(六)李順興:能否對“網路文學發展狀況、製作技術、教學推廣、美學研究”等相關議題發表一下意見。

    網路最可貴的就是逐漸形成多元與共生的生態關係,過去風行一時的BBS站與個人網頁,象徵的是文學界源源不絕的生命力與前衛精神,也是這個分眾時代中新的知識泉源,任何文學刊物上網都無法取而代之的。綜觀目前文學上網的風潮,平面媒體的文學資訊大量數位化,誠然是可喜的現象,但網路文學的生機卻未見茁壯,網路小說與散文發展遠遠落後國外的成就,創作者網路素養的仍有待提高,缺乏完善評鑑與評論的制度,是我們展望文學上網時猶待強化的重點。

一、文類的發展差距亟待彌補

網路文學近年來的發展在文類上顯得十分不均衡,目前小說與散文方面的數位化工作,還有待有心人系統性地建構網站。就創作與實驗而言,國外相當風行的多向文本小說(hypertext fiction)或是劇本,不但已經出現廣受肯定的作品,多媒體產品也早就商業出版了,網路詩反而瞠乎其後。

臺灣網路上的小說或散文大多停留在習作的層次,由聯合副刊主辦的《文學咖啡屋》雖然請了許多名家來「出題」,整個活動設計仍被文學評論者評為缺乏創意。一方面,這種文學接龍的遊戲,只以結局驚不驚奇來判定小說好壞,投稿者一味地作怪,多數的結果是讓作品偵探小說化。另一方面,以接龍方式,內容品質參不齊,凡而降低了讀者閱讀的興趣。事實上,《網路文學咖啡屋》雖然期望造成網路寫手與副刊創作的整合,但畢竟仍是以平面媒體為主的企畫,對網路文學發展的啟發性確實不足。

網路小說或散文的互動設計,一直沒有貼著網路創作的本質來思考,是目前網路小說或散文創作上最貧弱的一環。就網路的特質與可利用的技術而言,網路多向文本技術經過多年的開發,在文學界與資訊界共同努力求新求變之下,其變化之豐富與複雜之程度已非紙本印刷可以說明,更必須仰賴電腦來展示,網路創作者如何體察這個變局的動態,及早提出新作,還有待創作者在下個世紀到來前急起直追。

二、  網路素養與教育的工作猶待推廣

近年來網路文學備受矚目,文壇不少研討會也邀集了學者專家來討論此一現象,或是試圖建立一套理論體系,但是創作者的網路素養未提高前,缺乏網路文學的作品作為討論的對象,這些論述都不免流於空中樓閣。

國內大學在資訊、傳播相關科系中,紛紛設置了多媒體設計、網站管理、乃至於網路文化的課程,相信文學並非這類課程的核心。以「網路文學」為名的課程,將在八十八學年度由李順興教授同時在中興大學通識課程以及外文研究所開設,此外,東華大學中文系也計畫開設「文學傳播」課程,其中預計以八週的時間講授網路文學,這是一件可喜的變革。我們期待眾多文藝營與寫作班的課程規畫上,也能適應資訊時代的潮流,以實際的網路創作課程,讓新生代的創作者及早熟悉這種新的創作方式,讓文學的想像力在冰冷的電腦程式上萌芽。

三、  評鑑與評論制度的建立

網際網路在98年的發展,在各個生活資訊層面都有長足的進步,文學站台一夕之間好像被淹沒在無邊無際的商業資訊中,換個角度來看,文學副刊在報紙中或許仍保有一定比例的優勢,但文學站台面對的資訊競爭壓力實際上更大。居於相對弱勢的文學傳播媒體,在98年仍然缺乏相互連結、介紹與評論,使得各自在不同領域的努力像是零碎的拼圖一樣,還散亂在虛擬空間的四面八方,除了少數站台有數以萬計的閱讀外,多數的站台可說是門可羅雀,甚至不為人知,如何發展網路文學評鑑與評論制度,提高網路文學網站的能見度,應當是網路文學工作者共同努力的工作。

以目前資訊界主導的網頁評鑑與介紹中,文學類網頁不是被忽略,就是被漠視,以98年著名資訊雜誌PCHOME年度千大網站中,文學網頁被歸入「社會科學類」的子項目。各大搜索引擎上,除了蕃薯藤與哇塞中文網在類別上以「人文」、「藝文」稱之,文學讀者可以一目了然外,其他如奇摩站或夢想家網頁,文學都被歸類到「社會人文」、「人文科學」或「教育人文」等次類型之下,隱而不見,這種漠視文學與乖謬的類型化方式,確實是文學上網的一大障礙。

    雖然目前文學上網仍留待許多待解決的問題,但從過去一年之間,在文學作者、讀者與網路工作者交互激盪下,網路文學爆發般的成長態勢來看,相信透過有心人在制度上與教育上進行改革,相信在跨世紀的文壇網路仍將是最受矚目的傳播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