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電感想
  臺灣文學研究DIY
 
 
  網路不但改變了紙本圖書獨占市場的局面,更對圖書館經營產生衝擊,各研究單位與圖書館的數位化,把傳統存放紙本書籍的圖書館,變成可在資訊網路上使用的無牆圖書館(Library Without Wall),進而促成雙向多媒體教學與遠距教學的夢想實現。不少文學研究資料庫應運而生,不過建構起來耗費時日,多半是由研究機構結合眾多人力與經費完成,像中研院史語所的《中文資料庫》或是《中央研究院漢籍全文資料庫》,堪稱其中的佼佼者。而在臺灣文學研究的領域中,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呂興昌教授以一人之力打造的《臺灣文學研究工作室》(http://ws.twl.ncku.edu.tw),雖然資料量有限,但其展現出的耐力與專業性更讓人為之動容。

呂興昌教授一九四五年生,臺大中文研究所碩士,曾任教成大中文系十五年,從事中國古典詩之教研。一九八九年轉任清大中語系教授後,專攻臺灣文學與臺語文學,是臺灣文學研究的先驅者。近年來他以臺語撰著學術論文,也積極進行文學史料之田野工作,在這兩方面都十足創新,而更讓人敬佩的是,深度近視的呂教授居然自己設計資料庫,編輯網頁,把臺灣文學研究全面E化,真是十足前衛。

製作文學資料庫耗損眼力,呂興昌教授深度近視,完全無法閱讀到一般解析度下的電腦螢幕文字,因此他必須把字體放大到非常粗大,方才能夠「細細閱讀」。而在如此「舉目維艱」的情況下,《臺灣文學研究工作室》到二OO一年底為止,蒐羅了超過一百四十位學者的作品或是連線資訊,臺文學位論文也高達二十九篇,儼為當前網路上臺灣文學研究的重鎮。

何以呂興昌老師會願意獨自一人,不計時間,耗費心力,一磚一瓦起造這間工作室?其實導因於對臺語及臺灣文學日益衰微的危機感。臺語文學的「救亡圖存」如果要靠執政者推動臺語教育正規化,可謂緩不濟急。唯有趕緊透過正式教育加以傳授與推廣,喚醒青年學子對母語的重視,才是上策。所以《臺灣文學研究工作室》在使用語文上盡可能還原為母語,也成為這個網頁的一大特色。

呂興昌教授建站的構想是,這個網站的正式語言至少應該包括臺文(福佬臺語、客家臺語、原住民語)、華語、日語、英語這四種語言,如此方能全面表現臺灣文學研究的歷史特質。不過,以他一人之力,並無法充分實現多重語言展現成果的遠景,所以建站初期他以臺文母語作為基礎,其後陸續設立了「原住民文學」、「客語文學」等單元,至少在臺文部分,構築了一個多元並存的空間。事實上,在呂教授身體力行與引介下,臺語文學研究者以臺語撰著學術論文,創作者以母語書寫文學作品,配合網路傳播,充分證明臺語作為文學創作與學術研究的表現媒介,絕對可以勝任愉快。

這個網站在資料呈現上,以不同主題的分類方式提供檢閱,讀者可依照研究者、語言類型與歷史軸線等不同分類,進行檢索。

在研究者方面,網站內列出了超過一百四十餘研究學者的名單,以及近三十篇甫完成的臺灣文學學位論文清單,涵蓋了臺灣文學研究的老中青三代,也展現出臺灣文學研究的多樣風貌。

在語言類型上,網站中分為原住民文學、母語文學、民間文學與古典文學等不同主題,除了論文外,還包含了非常多珍貴的出土文獻與母語作品,舉凡呂興昌教授編選的「臺灣古典詩選」、蕭平治與漢羅整理的「臺語版懷念囡仔歌集」、張復聚編的「笑話集」、蕭平治選輯的「臺灣俗語鹹酸甜」以及江武昌撰寫的布袋戲史料與掌故等,都十分彌足珍貴。

在歷史軸線上,呂興昌教授將資料展現分為鄭轄、清領、日治、國統等四個時期,將相關論文的目錄資料編整得秩序井然,同時還提供不同時代的文學史基礎資訊,好讓讀者能迅速掌握論述的背景知識。在論述較豐富的日治與國統時期,呂教授更細心地將研究論文依照詩、散文、小說、戲劇與報導文學等文類分別整理,可見他編輯上的用心。

其他網頁上的單元,諸如「學術會議」、「研究計畫」、「研究書目」、「學院課程」、「上新消息」、「新上網物件」等,在在顯現出臺灣文學研究熱鬧滾滾的一面。不過這些新訊息必須不斷更動,更是耗費心力,過去一年,站長忙於教學與研究,更新幅度稍緩,加上不少站外連結沒有更新,許多資料隨之流失,不免讓《臺灣文學研究工作室》的忠實讀者擔憂。所幸在二OO二年伊始,大量論戰文字上網,火力十足,充分顯現出這個元老級的網站仍然充滿活力。

呂興昌老師的堅持固然證明了網路時代中個人出版確實可行,但是如是龐大的網路文學資料庫,涉及了龐雜的著作授權、編輯、程式設計與資料更新的功夫,而隨著資料的不斷增長,站長的負擔勢必更顯得沈重,期待大眾正視這個建構不易的臺灣文學研究天地,持續為呂老師打氣,也為母語教育與研究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