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電感想
  失眠症
 
    有失眠的經驗嗎?你想像過一個詩人失眠的經驗和一般人有什麼不同嗎?詩人許悔之是這麼說的:「該不該有同樣頻率的呼吸?\而貓的軟蹄正躡足走過去\背景是一大片青黃交替的草地\在那裡,我們向影子追索記憶\期待生命的夏天豐沛的雨季」(失眠作)真是美好而充滿知性的問答,這應該是一個青年偶然失眠的隨筆,不過在都市叢林生活久,罹患「失眠症」(Insomnia)的人們,在漫漫長夜半夢半醒之間輾轉,恐怕早已喪失想像力與憧憬了,那請來到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網站下的"Insomnia "多媒體詩網頁,當看過、聽過作者群所描述出工業文化下城市居民的失眠經驗,讀者必然會會心一笑。

    "Insomnia "整個網頁就只有一個完整的藝術作品,程式寫作者Steve L. Wilson 把David Jewell的詩,以HTML語言改寫成「超鍊結文本」(hypertext),配合他與Anita Pantin拍攝與電腦繪製、加工的照片,以及音效與影片,讓這個實驗之作成為一首精彩的多媒體詩作,還獲得「Magellan」網站的四顆星高度評價。 

    這個作品在形式上一大突破就在於把網路詩帶到「多媒體」的表現手法中,讀者彷彿置身於一本看照片說故事的旅行中,作者靈活地搭配圖與文字,利用忽長、忽寬超出正常螢幕的突兀版型,讓整首詩具有一種新的動感。

    程式設計者同時以音效或影片重現詩人在文字中描摹的環境甚至是比喻,例如當失眠症者在萬籟俱寂的夜晚中,浴室的水龍頭卻滴滴答答個不停,聲音像怪獸緩步走向地獄,Wilson安排了兩種多媒體效果來描述這個情境,首先是一段影片,水龍頭有氣無力地滴著水滴,聲音真像是一種咒語;而他同時灌錄了一段音效,從水滴的聲響轉換到腳步聲,最後還帶著怪獸般的低吟,夜深人靜時放出來聽,還真讓人有些毛骨悚然,以這兩個不同內容的多媒體訊息詮釋同一首詩,把詩行中多層次的意義展現出來,也算是為抽象文字的多義性作了一種可感知的詮釋。

    另一方面,多媒體的內容不見得與主題有關,有時候可以成為多媒體詩創作者對於「原著」的註腳,例如詩人想說,讓失眠者輾轉難眠的兇手,其實往往可能不是古柯鹼,不是安非他命,也不是精神疾病,其實就是咖啡,當失眠症者自言自語道:「這正是我全然戒掉咖啡的時刻了!」讀者一按下這句信誓旦旦的話語時,耳邊響起的是一陣又一陣如浪潮般的訕笑,彷彿嘲笑病入膏肓的人和他不切實際的承諾。

"Insomnia"最具有特色之處,應當是程式設計者能夠成熟地運用「超鍊結文本」這種敘事結構。畢竟「多媒體詩」早在網路出現前就誕生了,不算是網路詩的嫡系子孫,超鍊結文本的展現形式應當可算是網路不同於一般紙本敘述的精髓所在。在這種敘事的結構安排下,讀者並非跟從單線而循序漸進的思考方式閱讀,例如失眠的原因很多,可能因為喝咖啡、外頭下雨、肚子餓、作惡夢、水龍頭漏水、想到辦公室待辦的事項、打電腦打多了等等不一而足,傳統的閱讀模式讀者只有一種經歷這些「災難」的順序和過程,但當網頁程式寫作者在每一個段落結束要翻頁時,安排多重可選擇的情節,則所有的次序都不相同,甚至被省略了,如此一來,每次閱讀的經驗就隨著選擇的不同,讀者安排出各種不同的故事情節,一首詩也就變得變化多端了,我們甚至很難說究竟這是一首詩,還是無數首詩了。

"Insomnia"展現出了多媒體詩的多種可能性,但在趣味的背後也並不是完全沒有缺點,其中有些多媒體的聲音或影像素材的安排,有時候就像是「相聲」或是「短劇」中背景的笑聲,固然有提示的功效,但不免因為做作而讓人有「畫蛇添足」之感,反而打擾了讀者感受文字隱喻與意象的趣味。另一方面,多媒體效果的融合還不盡理想,讀者必須跑到詩與圖以外的另一個單獨的網頁才能接收,使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在「超鍊結文本」的次序安排上,有些地方有些牽強,加上結尾都是相同的,以至於敘事結構的變化就顯得十分有限了。

    偶爾會失眠的人來看這個網頁,一定會找到一些自己的症狀,也必然會對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所折服,特別是近似魔幻的詩行在生動的電腦合成照片輔助下,配合上網路特有的超鍊結閱讀方式,讀者或許能體會到艾略特(T S Eliot)在〈空洞的人〉(The Hollow Men)一詩所描述的:「在觀念/與現實之間/……在構思/與創造之間/在情感/與反應之間/陰影降下」那種透過各種對立或輔助關係的互動,所產生的陰鬱又悠長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