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散文網站首頁>>林文月

個人簡介及上邊框
作家照片邊框 作家照片 作家照片邊框
作家照片邊框
簡介/登入

    左欄分隔線
    分類彙整項目符號
    左欄分隔線
    月曆
    3 月 2024
    « 2 月    
     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31

    左欄分隔線
    分月彙整
    2 月 24, 2012 at 7:05 am

    簡介

    作家: 林文月

    性別: 女

    籍貫: 臺灣彰化

    出生地: 上海市

    出生日期: 1933年9月5日

    來臺時間: 1946年2月

    學經歷: 臺灣大學中文系碩士。1969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比較文學。曾任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美國華盛頓大學、史丹福大學、柏克萊大學,捷克查理斯大學客座教授,現已退休,現為臺灣大學榮譽教授。

    文學風格: 林文月創作文類有論述、散文及傳記,並翻譯日本古典文學。論述主要研究六朝文學,曾翻譯《源氏物語》、《枕草子》,為中日文學交流開創新時代。散文創作則慣以反覆鋪陳、推敲的方式寫作,早期作品充滿思想性,後期有抒情性和記敘性,擅用白描的舒緩筆調,娓娓的翔實記述,讓筆下的事物生動自然的流露情感,沒有激越的哀傷情調及過度黏膩的抒情,平淡中自有純雅的厚度。近年則嘗試不同題材的創作,展現其民胞物與的襟懷,蘊含無限思感。

    文學成就: 曾獲中興文藝獎章、時報文學獎散文推薦獎、吳魯芹散文獎、國家文藝獎、翻譯成就獎等獎項。

    admin發表 | 簡介 | 單篇網址 | 迴響(0)

    2 月 24, 2012 at 7:01 am

    評論彙集

    黃冠翔:〈重構歷史與人生論林文月《飲膳札記》的飲食書寫〉,《新地文學》第14期(民國9912月),頁43-58

    董慧文:〈今日良宴會,著以長相思談林文月「飲膳札記」的結構〉,《中國語文》第637期(民國997月),頁85-96

    陳學祈:〈臺灣書話散文的共性與殊性以林文月、傅月庵為例〉,《新地文學特刊》(民國993月),頁151-171

    陳玉蕾:〈淡雅素顏下的圓熟淺析林文月散文題材的演變〉,《雄中學報》第11期(民國986月),頁1-36

    陳學祈:〈燉煮文字、勾芡回憶:嚐林文月的《飲膳札記》〉,《明道文藝》第395期(民國982月),頁41-47

    李京珮:〈鄉愁的顯影論林文月的京都書寫〉,《應華學報》第4期(民國9712月),頁203-232

    何寄澎:〈與林文月先生有關的一些記憶〉,《聯合文學》第288期(民國9710月),頁117-121

    張瑞芬:〈古月今塵林文月寫譯人生〉,《聯合文學》第288期(民國9710月),頁122-124

    林韻文:〈追憶生命之美好論林文月的散文寫作〉,《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4期(民國964月),頁75-93

    陳伯軒:〈筆端的會話/繪畫論林文月散文人物書寫的語言藝術〉,《靜宜人文社會學報》1:2(民國962月),頁77-98

    張瑞芬:〈非關「寫我」秋日讀陳淑瑤《瑤草》、林文月《寫我的書》〉,《聯合文學》第264期(民國9510月),頁68-71

    陳伯軒:〈嚐鮮與懷舊讀林文月《飲膳札記》〉,《國文天地》第250期(民國953月),頁57-59

    何寄澎:〈試論林文月、蔡珠兒的「飲食散文」兼述臺灣當代散文體式與格調的轉變〉,《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期(民國952月),頁191-206

    〈特輯溫州街的書房:論林文月散文〉,《聯合文學》第254期(民國9412月),頁103-106

    陳明姿著、佐藤実希子譯:〈林文月的文學與日本〉,《臺大日本語文研究》第9期(民國947月),頁45-80

    葉力慈:〈讀書有感從「臺灣肉粽」認識林文月〉,《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第43期(民國944月),頁24-27

    許婉姿:〈作家的心靈,孤寂的分享再讀林文月「蒼繩與我」〉,《幼獅文藝》第613期(民國941月),頁54-57

    黃宗潔:〈林文月飲食散文中的人.情.味從「蘿蔔糕」一文談起〉,《幼獅文藝》第613期(民國941月),頁58-63

    石曉楓:〈傾聽與交談間的節制深情:林文月「人物速寫」評介〉,《金門文藝》第3期(民國9311月),頁18-19

    蔡振豐:〈優雅的由來林文月「回首」、「人物速寫」讀後〉,《聯合文學》第235期(民國935月),頁26-27

    張瑞芬:〈生命的行旅讀林文月「回首」與「人物速寫」〉,《文訊》第223期(民國935月),頁26-27

    余椒雪:〈林文月散文中的重要意象〉,《國文天地》第214期(民國923月),頁27-37

    鄭明娳:〈講評細讀林文月<江灣路憶往>〉,《文訊》第206期(民國9112月),頁43

    許秦蓁:〈再現童年記憶的地理版圖細讀林文月「江灣路憶往」〉,《文訊》第206期(民國9112月),頁42

    王昌煥:〈樸實清暢、深情至性林文月「給母親梳頭髮」一文賞析〉,《國文天地》第211期(民國9112月),頁81-87

    何寄澎:〈林文月散文的特色與文學史意義〉,《明道文藝》第317期(民國918月),頁68-75

    林麗如:〈文筆、譯筆與彩筆專訪林文月教授〉,《文訊》第201期(民國917月),頁82-86

    何雅雯:〈林文月《飲膳札記》〉,《文訊》第180期(民國8910月),頁27-28

    羅宏益:〈擬古與創新評林文月擬古散文之創作〉,《傳習》第13期(民國844月),頁107-114

    何寄澎:〈感傷與喜悅簡評林文月《作品》〉,《文訊》第95期(民國829月),頁20-21

    簡宗梧:〈妙造自然誰與裁評析林文月的「鑰匙」〉,《空大學訊》第94期(民811月),頁18-21

    鄭明娳:〈羞澀的對話評林文月《交談》〉,《聯合文學》第44期(民國776月),頁197-198

    何寄澎:〈真幻之際·物我之間:林文月散文中的生命觀照及胞與情懷 --〉,《國文天地》第26期(民國767月),頁68-71

    何寄澎:〈真幻之際·物我之間:林文月散文中的生命觀照及胞與情懷 --〉,《國文天地》第25期(民國766月),頁82-86

    黃秋芳:〈午后書房:林文月的散文世界〉,《自由青年》第694期(民國766月),頁36-41

    陳昌明:〈淡中藏美麗: 讀林文月 <午後書房>〉,《文訊》第23期(民國754月),頁179-182

    admin發表 | 評論彙集 | 單篇網址 | 迴響(0)

    2 月 24, 2012 at 6:59 am

    作家書目

    《謝靈運及其詩》,台北:臺灣大學,19665月。

    《澄輝集──古典詩詞初探》,台北:文星書店,19676月。

    《山水與古典》,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610月。

    《六朝文人生活特質與六朝文學》,台北:東華出版社,19792月。

    《中古文學論叢》,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6月。

    《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學的影響》,台北:中央研究院,200212月。

    《京都一年》,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14月。

    《遙遠》,台北:洪範書店,19814月。

    《午後書房》,台北:洪範書店,19862月。

    《交談》,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2月。

    《作品》,台北:九歌出版社,19937月。

    《擬古》,台北:洪範書店,19939月。

    《風文花》,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9月。

    《飲酒及與飲酒相關的記憶》,台北:洪範書店,19969月。

    《夏天的會話》,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1月。

    《林文月人生情感散文》,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1月。

    《飲膳札記》,台北:洪範書店,19994月。

    《林文月精選集》,台北:九歌出版社,20027月。

    《林文月散文精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1月。

    《回首》林文月,台北:洪範書店,20042月。

    《人物速寫》,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3月。

    《寫我的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8月。

    《謝靈運》,台北:河洛出版社,19775月。

    《青山青史──連雅堂傳》,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7710月。

    《讀中文系的人》,台北:洪範書店,19789月。

    admin發表 | 作家書目 | 單篇網址 | 迴響(0)

    12月 13, 2007 at 11:17 am

    〈蒼蠅與我〉

      晚餐桌上,有一隻不大不小的蒼蠅營營地飛來飛去,家人都討厭牠。有人用手揮來揮去 ,有人用手邊的報紙捲成筒狀趕牠,甚至最後還用蒼蠅拍子想把牠打死。可是這隻蒼蠅異常靈活,竟然任誰也拿牠沒辦法。你想對付牠的時候,牠就消聲匿跡,等你坐下來想好好享用餐食的時候,牠又不知從何方飛來,俯衝桌面,逡巡於碗盤湯肴之間,實在是狡黠惱人,害大家心神不寧,倒盡胃口,一頓美好的晚餐就因為一隻蒼蠅而弄得十分不愉快。所幸,那只是家人尋常的晚餐,別無客人,便也暫不與之計較,大家忽忽吃完,收拾碗筷餐具算了。
    繼續閱讀本文 »

    admin發表 | 作品 | 單篇網址 | 迴響(0)

    12月 13, 2007 at 11:16 am

    〈步過天城隧道〉

      六月初的伊豆半島,陽光明麗,拂面的東風正宜人。大概是閏月的關係,今年的梅雨,到處都延期了。

    菖蒲花開得稍遲。修善寺公園中,大片大片蒼翠的劍形葉如波似浪,以紫色為基調的相近各色菖蒲花點綴其間,彷彿波濤濺起的浪花一般。不是週末假日,遊客自然稀少,正宜賞花賞嶺賞天色。天色兀自的藍,難免有幾朵白雲飄浮;嶺巒起伏的線條,十分柔和;山麓還有繡球花含蓄地漸次綻開。

    離開彩色繽紛的修善寺,搭乘開往半島南端「下田」的巴士。這一條路線,別名「踊子路線」;甚至於今晨九時自東京車站開來修善寺的特別快車路線,亦稱為「踊子特急」。這未免太過分了些,恐怕是川端康成寫「伊豆的踊子」時始料不及之事。不過,伊豆半島的居民卻沾沾自喜,以此為傲。
    繼續閱讀本文 »

    admin發表 | 作品 | 單篇網址 | 迴響(0)

    12月 13, 2007 at 11:11 am

    〈午後書房〉

      照例的,我又睡了一個失眠的午覺。有些朋友知道我擅長失眠,但那是意味子夜的輾轉反側。夜間萬籟俱寂,不能順利入睡,尚值得同情;但午覺而失眠,則是多此一舉,胡思亂想,更屬咎由自取。無論如何,使身體平臥,四肢放鬆,總是一種休息,有益健康;何況,我又喝過一小杯濃郁的咖啡,所以此刻感覺神明清朗,完全不像一個方才失了眠的人。

    我走進屬於自己的小小天地——這間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微暗書房。為了節省能源,我給自己規定,日間只開檯燈,吊燈至少要到黃昏才能亮起。
    繼續閱讀本文 »

    admin發表 | 作品 | 單篇網址 | 迴響(0)

    12月 13, 2007 at 11:10 am

    〈遙遠〉

      我坐在這張室外用的塑膠椅上眺山望海,恐怕已經有好一會兒功夫了。

    因為原先那一片一片在陽光下耀眼的波浪,現在看起來已柔和得多,而從左右兩側延伸過來的層層山巒,方才分明是清清楚楚,此刻竟有些煙霧朦朧起來。

    這張椅子的高度有些不對勁,或得是那新漆過的白色鐵欄干有些不對勁,埋坐椅中,那條橫的白一色,正好擋在天水相連的部位,把天與水硬是隔絕了。我幾次試著把椅子的位置挪前移後,也只是造成分隔線的高低差別而已。如果直挺起腰身坐著倒是可以看到比較完整的山水景象,可是這樣子太累人,所以最後選擇了把椅子拖到欄干邊的辦法,而且索性將兩臂搭靠在這條白欄干上,有時甚至還把頭枕在雙臂上;側眺山水,倒也別有情趣。
    繼續閱讀本文 »

    admin發表 | 作品 | 單篇網址 | 迴響(0)

    12月 13, 2007 at 11:09 am

    〈翡冷翠在下雨〉

      車抵翡冷翠時,正下著雨。帶一絲寒意的微雨,使整個翡冷翠的古老屋宇和曲折巷道都蒙上一層幽黯與晦澀,教人不禁興起思古之幽情。

    這種雨,不大可也不小,有些兒令人不知所措。若要打傘,未史顯得造作而且不夠瀟灑;若收起了傘,不一會兒功夫頭髮和眉上都會淋濕,只好豎起外套的衣領了。

    從豎起的衣領側頭向右方看。那是阿諾河,河面上也是一片濛濛的景象,在那濛濛之中橫亙著一座石橋,據說是二次大戰時少數倖免於炮難的橋。如果時間可以倒流的話,那一座橋和橋旁的街道,或即是但丁佇立癡望那位無比榮美的琵亞特麗切的遺跡吧。
    繼續閱讀本文 »

    admin發表 | 作品 | 單篇網址 | 迴響(0)

    12月 12, 2007 at 1:09 am

    〈溫州街到溫州街〉

      從溫州街七十四巷鄭先生的家到溫州街十八巷的臺先生家,中間僅隔一條辛亥路,步調快的話,大約七、八分鐘便可走到,即使漫步,最多也費不了一刻鐘的時間。但那一條車輛飆馳的道路,卻使兩位上了年紀的老師視為畏途而互不往來頗有年矣!早年的溫州街是沒有被切割的,臺灣大學的許多教員宿舍便散布其間。我們的許多老師都住在那一帶。閒時,他們經常會散步,穿過幾條人跡稀少的巷弄,互相登門造訪,談天說理。時光流逝,臺北市的人口大增,市容劇變,而我們的老師也都年紀在八十歲以上了,辛亥路遂成為咫尺天涯,鄭先生和臺先生平時以電話互相問安或傳遞消息;偶爾見面,反而是在更遠的各種餐館,兩位各由學生攙扶接送,筵席上比鄰而坐,常見到他們神情愉快地談笑。
    繼續閱讀本文 »

    admin發表 | 作品 | 單篇網址 | 迴響(0)

    12月 12, 2007 at 1:08 am

    〈作品〉

      見到那個年輕男子專注用力地掘著屋前的一片土地。掘完了一條淺淺的地道,又繼續掘另一條。專注用力,一言不發。汗水漸漸地從他寬廣的額角沁出,沿著太陽穴,流到頰邊和頸上,他用一隻握成拳頭的手急急揮去汗水,然後又沈默專心地做他的工作。陽光豔豔。沈默的青年在灰土中勤奮不懈地掘土,頭髮上蒙著一層黃白的塵埃,他的臉和白色汗衫也逐漸變得汙穢起來。他那麼專注地俯身掘地,我原本就沒有看清楚他的五官,此刻更無法在灰塵模糊中辨認他的耳目鼻嘴生得如何了。我這樣站著觀察他的一舉一動,看得如此仔細,他卻全然不予理會。 繼續閱讀本文 »

    admin發表 | 作品 | 單篇網址 | 迴響(0)

    « 上頁
    Copyright@版權所有 國立台灣文學館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主辦單位﹕國立台灣文學館
    執行單位﹕國立東華大學數位文化中心 地址:
    974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大學路二段一號數位文化中心
    TEL:03-8635257,03-8635255 FAX:03-863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