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其他文稿

 E-mail: 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謝長廷的中國夢*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謝長廷繼去年前往中國訪問引起一番爭議,他近日又頻頻針對民進黨的中國政策發言,不出意料,也引起一些議論、甚至於撻伐。其實,除了倡議,大膽西進、躍馬中原的許信良以外,謝長廷算是民進黨內少數對於中國比較有興趣的人物。從「憲法中」、「一國兩市」、到「憲法共識」,他不斷地拋出一些口號、及想法,思維相當清楚。

        謝長廷在擔任高雄市長時提出「憲法中」,也就是「中華民國憲法本身就是一個中國的架構」,大致上是以現狀的描繪來應付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也就是對於「中華民國體制」的接受。接著,又有所謂的「一國兩市」,也就是「廈門和高雄是一個國家的兩個城市」,試圖以城市交流來進行破冰之旅。

        其實,謝長廷在1993年訪問中國時就指出,民進黨必須調整限制台商投資中國的立場。他在1998年的中國政策研討會上,提出交流的三項原則,也就是「互惠互利、求同存異、經貿先行」。在擔任行政院長期間,也提出貨運包機、農產銷中、以及開放觀光等政策,甚至於主張與中國簽定「確定時間的和平協議」。後來,因為積極推動人民幣的兌換,踩了陳水扁總統的線而受挫。

        在民進黨進行2008年總統初選之際,雖然謝長廷的中國政策被批判,經過台獨聯盟主席黃昭堂的義助,總算比蘇貞昌的「蘇修路線」幸運。不過,他在大選的過程主攻馬英九的綠卡,其他政策備而不用,僅批判連蕭的「共同市場」政見為「中市場」。在2012年總統大選之前,謝長廷的反經濟整合訴求還是相當一致,認為在所謂的「後ECFA時代」,「查某找無查甫找無工」的負面影響會更加嚴重。

        整體看來,謝長廷對於中國的態度,在政治上則主張交往,比較傾向於自由主義基本上,在經濟層面似乎是採取新重商主義。然而,由行政院長任內的作為來看,又是相當積極推動與中國的經濟交流,特別是三通。我們如果以經濟上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以及政治上的柔軟/強硬兩個軸線,來觀察民進黨四大天王的中國政策傾向,恰好可以分別將其置於四個象限(圖1)。

        就台灣的國家前途定位而言,以統獨的光譜來看,中國主張台灣是中國的部份,政治安排是「一國兩制」,最新的說法是以「兩岸一國」來達成統一。獨派的目標是台灣不只是要實質獨立、更要「新生國家」的法理獨立地位,也就是「一台中」。李登輝總統的「特殊兩國」是須與委蛇,可以說是廣義的「兩個中國」。陳水扁的「一邊一國」介於獨派與李總統之間,算是兩個「華人國家」,而蔡英文的「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大體依違於「兩國論」與「一邊一國」之間。馬英九的「國兩區」,其實就是停留在國共內戰,也就是國兩府。

        謝長廷由「憲法中」重新包裝為「憲法各表」,希望能與馬英九的「九二共識」一別苗頭,也就是以「一個中華民國、各自表述」來取代「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以「憲法共識」來逼蘇貞昌、或是蔡英文的「台灣共識」。不過,就光譜而言,謝長廷向國民黨靠攏(圖2),究竟是幫民進黨拉長戰線的犧牲肉搏戰、還是虛晃一招的混戰,就不得而知了;不過,由此可見謝長廷要賭大的,卻是要把民進黨、甚是於當賭本。台灣當作管台灣內部對於中華民國憲法是否能達成共識,也就是說,借殼上市的違章建築能維持多久的現狀,卻要拿來起球中國首肯,也未免太沒有志氣了。

        在蔡英文大選挫敗、蘇貞昌選上民進黨主席後,謝長廷的福利國舉足輕重,儼然是蘇蔡之間的平衡者,因此,蘇原本有意拉攏出任新開張「中國事務委員會」的主委。然而,由於謝長廷將這個單位認定為「民共交流」的平台,而蘇貞昌則定位黨內派系凝聚共識、或是國內政黨協調政策的論壇,南轅北轍。此外,謝又以「憲法中」作為擔任主委的條件,蘇貞昌左右為難,只好自己兼任主委。

        基本上,謝長廷認為民進黨應該與中國交流,否則,將當永遠的在野黨;同時,他也認為民進黨應該參與「兩岸事務」,否則,談判將成為國民黨的專利。大體而言,本土陣營不會反對或是排斥交流與參與,問題是在必須付出何種代價,不能像孝男一樣,左鄰右舍、三姑六婆叫你跪就跪,要你哭就哭。

        至於與中國交流跟執政有何關係,謝長廷的說法是:「讓台灣民眾覺得中共 支持國民黨的,我認為這不好」,也就是選勝考量、執政至上。就選舉策略而言,謝長廷對於中共的聯合陣線一直印象,也就是深刻「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他特別指出,中共為了民進黨這個主要敵人,可以先結合次要敵人國民黨。在這樣的思維下,謝長廷認為民進黨的首要敵人是國民黨、而非共產黨,如果選舉變成統獨對決,中國只有支持國民黨的選擇,他因此主張「親美、和中、對決國民黨」的策略。回想謝長廷當年擔任閣揆時,曾經回答立委的質詢時說過,「從歷史來看,次要敵人沒有好下場」;當年沖冠怒為紅顏的吳三桂,想法也差不多。

        近日來,謝長廷的說法更加具體,可以歸納成三段論。首先,他先提醒民進黨必須檢討中國政策,否則憑甚麼重返執政,聽來十分中性;問題是,民進黨連續兩次大選挫敗,究竟是中國政策錯誤、還是有其他因素,迄今,大家並未有共識。

        接著,他給民進黨戴了頂頂大帽子,認為中國政策不能與國民黨差太遠,否則台灣會分裂。平心而論,政黨之間的涉外立場應該是超越黨派的,然而,中國政策不是單純的外交政策,不能盲目追求政策趨同。果真有必要尋求共識,那也必須藍綠朝野政黨做下來好好談,豈有為了以小事大而自失立場的道理?坦承而言,民進黨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最大的敗筆是為了討好虛擬的所謂中間選民,貿然推動新中間路線,造成支持者的政黨認同降低。有自信的政黨是自己的產品比對手好,會像強力磁鐵般吸引潛在的游離選民;否則,隨著國民黨舉香對拜,爭著搶朝拜中國的頭香,難道台灣人選總統還要先取得中國的背書?誰要投票給一個沒有骨頭的山寨版政黨?

        最後,在中國領導者習近平於博鰲論壇提出和平的調子後,謝長廷東施效顰,趁勢祭出血滴子。他說,民進黨必須思考自己的立場是否符合世界維持現狀的價值,「不要變成世界和平的障礙」。甚麼時候,保持現狀取代民族自決權、變成最高的普價值?中國講和平是要安美國的心,以免對於中國的崛起有所戒心,謝長廷卻把台灣人追求獨立自主國家的意願當作製造世界麻煩,賣某作大舅,為了贏得政權可以被棄台灣人的理想,雖然聰明,這樣的特首春秋大夢,不會比那個賣國求榮的林毅夫好到哪裡去。

 


* 引言於台獨聯盟中委會,2013/04/1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