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其他文稿

 E-mail: 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媒體中的族群呈現*

 

 施正鋒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

        傳統的新聞理論告訴我們,由事件的發生到新聞的呈現,應該是以公平、客觀、無私、以及專業的方式,將自己觀察得到的真相老老實實地報導給讀者/觀眾。問題是,每媒體/媒體工作者多少都有本身的價值、信念、甚至於偏見,因此,儘管媒體人未必有意,然而,在既有的無形框架之下,不管是事件的選取、還是報導,難免有所疏漏、或是失真。
       
在政治學理頭,選民與精英/政府的中介主要有,也就是政黨、社會運動、以及媒體;其中,媒體被當作最重要的政治溝通工具,甚至於被威權統治者視為進行政治控制的利器。即使在民主體制之下,政治人物也知道透過事件的發動、以及資訊的操弄,來達到動員支持的最終目的Wolfsfeld, 1997: 25
       
如果說新聞是一種社會建構的話,在媒體與政治相互影響的情況下,新聞已經不再是單純扮演告知/教育角色的社會公器,也不是只有考慮商業價值的娛樂工具,而是具有生產功能的製造業;在這裡,媒體的產品不再是新聞,而是讀者,至於最大的收益不時來自商業廣告,而是選舉時期的選票Fowler, 1991: 20
       
相對之下,出自於對於上述政治與媒體交相賊現象不滿,媒體觀察者的責任應該是從社會運動的角度著手,指出現有媒體報導背後隱藏的結構性、甚至於文化性暴力(施正鋒,2003),讓讀者重新取回作為自主選民所應有的「知的權利」。特別是在族群合諧的期待,至少能降低現有社會中的族群對立狀態,不能老是當社會衝突的加速器;長期而言,媒體應該促進族群之間的對話,為想像共同體的塑造盡綿薄之力。
       
一般而言,台灣的族群分歧大致上有漢人vs.原住民、閩南vs.客家、以及本省vs.外省三大軸線,近年來,則有本地人vs.婚姻移民的面向。台灣記者協會所選取了十八則新聞報導(2006/9-2008/3),希望筆者將焦點放在「省籍」議題;其中,有十六則被認為是「對外省族群的排斥」,另外,有兩則是對本省族群的「矮化、歧視」。這些新聞的出處如下:聯合報(4)、聯合晚報(2)、中國時報(7)、自由時報(5)(見表)。
表:入選新聞

 

來源

日期

記者

發言者

對象

嫌疑字眼

1

聯合報

2006/09/23

鄭國樑等

?

馬英九等

一群認同中國的人
代替中國人糟蹋台灣人

2

聯合報

2006/09/17

劉永祥

?

紅衫軍

替中國人糟蹋台灣人

3

中國時報

2006/09/17

江慧真

?

紅衫軍

替中國人糟蹋台灣人的紅色恐怖

4

聯合晚報

2006/12/20

鄭任汶

林國慶

張熙懷

為甚麼連續三年都到中國大陸去訪問

5

聯合報

2006/12/21

林河名

林國慶

張熙懷

為「敵國學者」安排旁聽庭訓

6

中國時報

2006/12/23

陳志賢

張熙懷

反駁指控

7

聯合晚報

2006/12/22

顏文章

張熙懷等

中了「賣台的政治大麻毒」

8

自由時報

2006/11/02

鄒景雯

某名嘴

外省政客

未來看到中國強大了,外省政客是不是又要跑了

9

自由時報

2007/10/02

黃忠榮等

謝志偉

馬英九

顯示馬英九「終極統一」的中心思想

10

自由時報

2006/09/28

李欣芳等

?

是「國家認同問題,而非族群問題」

11

自由時報

2007/11/26

張菁雅等

謝長廷

認同中國、「中」就投國民黨

12

中國時報

2007/12/03

張君豪

陳水扁

國民黨?

未老榮民「這些外省人」蓋房子,台灣每人平均負擔五萬元

13

中國時報

2008/03/20

陳界良

辜寬敏

外省人

為何不請外省人?他們來的時間只有幾十年

14

中國時報

2007/12/14

朱芳瑤

林郁方支持者

段宜康

段宜康的外省省籍為「假本土」

15

中國時報

2006/09/29

蔡慧貞

?

挑撥台灣族群問題的,就是說台灣有族群問題的人

16

中國時報

2006/10/02

張南詠

?

馬英九

只要認同台灣是國家,台灣、大陸「一邊一國」就是台灣人」

17

自由時報

2008/02/14

林淑娟

王偉忠

原住民

學黑熊叫一聲

18

聯合報

2008/03/27

羅曉荷

謝長廷

民進黨過度操弄本土

        首先,就報導的出處而言,蘋果日報並未有任何報導入選,不知是未有相關報導、還是比較沒有族群偏見。其實,在未來,也未嘗不可加入台灣時報、台灣立報、或是大紀元等報紙。由於篩選的準則似乎是以事件的行為者為主,也就是認為政治人物的言行不妥,卻忽略掉報紙本身也可能有偏見(不管是選樣、還是呈現方式),因此,我們難以作跨媒體的比較。
       
就時間而言,事件發生的時機大至集中在倒扁(包含張熙懷事件)/挺扁、以及立委選舉,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推論,當政治事件發生之際,政治人物比較有誘因進行族群言語操弄?還是因為這些事件比較有新聞價值,所以比較有機會被報導出來?相對之下,是否非政治新聞、或是地方新聞報導容易被忽視掉了?我們要進一步探討的是,媒體在選擇報導之際,所謂新聞價值的指標是甚麼?有沒有因為事件不符合該媒體的政治正確期待,因而被淡化、甚至於忽略掉了?我們無法加以判斷。
       
有關於發言者,我們可以看到,大致上是以民進黨、或是泛綠政治人物為主。我們是否可以據此論斷,前者比較傾向於使用激情性的言語?還是說,他們比較不會修飾,相較之下,泛藍政治人物的語言比較委婉,不會在公開場合作如此直接/粗魯的陳述?當然,這樣的詮釋,其實是建立在族群特性不同的假設;然而,我們是否可以因為族群的集體經驗不同,相對剝奪感大不相同,因此,可以容忍某種程度的「以為直」?
       
我們再考察這些政治人物在事件中所著眼的議題,除了前總統陳水扁指控國民黨的「錢坑法案」以國產照顧外省人/老榮民,其他的多針對國家認同/國家定位做訴求/發揮,甚至於不提族群、或是省籍一言半字,我們又如何對這些人提出針?連國民黨籍立委候選人林郁方(客家人)競選總部認為,稱呼民進黨立委候選人段宜康為「外省人」並沒有錯,除非對方認為是一種侮辱;因此,當林郁方的支持者並未將「外省人」與「假本土」劃上等號之際,很難指控對方操弄族群議題。
       
細看出現最多報導的前民進黨主席?,他在行政院長任內(2002/2/1-2005/1/31)特別指示相關單位主辦有關族群合諧的活動,並促成民進黨通過『群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2004/9/26),因此,應該對於族群齟齬有有所理解。當我們看到他指控藍營政治人物是中國幫兇之際,大體是裹著「國家認同」的語言,其實是很難以挑撥族群仇恨的罪狀來加以撻伐;同樣地,當民進黨籍立委以親中立場指控檢察官張熙懷、以及法官徐千惠,他們並未點出兩人是否為位省籍、讀者也無從知道其籍貫,在這樣的脈絡下,我們頂多只能針對「歧視具有中國國家認同者」表示不敢苟同。
       
其實,最困難的地方,是政治人物看起來是在進行國家認同的論述之際,完全不提族群認同,甚至於認為「挑撥台灣族群問題的,就是說台灣有族群問題的人」(游?。此時,我們當然其邏輯有周延的地方,也就是說,認為台灣有族群問題的人,未必有心挑撥族群問題;相對地,認為台灣沒有族群問題的人,不管藍綠、族群、或是國家認同的差異,未必就是真的在追求族群合諧。問題是,當?自認為是在循循善誘,甚至於舉出陳師孟等認同台灣的外省人為台灣人,我們又如何指控他的作為具有排他性?
       
錫堃又進一步言文謅謅地提出「華裔台灣人」說法,其實是民進黨近年來的新論述,也就是主張外省族群應該是台灣人的一份子,加上「外省人」一詞難免有排他性的弦外之音,也就仿效美國以連字號來稱呼不同族群,以視公平,譬如「義大利裔美國人」(Italian American)、或是「愛爾蘭裔美國人」(Irish American),因此,頂多只能說無法引起共鳴,尚難加諸惡意的罪名。
       
唯一需要說明的是,為何外省人不能當副總統?辜寬敏的說法是來台灣才幾十年,言下之意,大概是外省人的國家認同仍有疑慮。果真如此,當然是對於外省族群大為失禮,也就是說,憑甚麼本省人的國家認同就完全沒有問題?不過,如果他援引美國的例子,也就是在美國出生的人才可以擔任總統,那麼,他也可以說自己是在論述國家認同對於國家領導者的重要性,有何不可?
       
有關於原住民的報導,應該與省籍無關,而是漢人社會對於原住民的偏見。至於一則有關謝長廷對於民進黨「過度操弄本土」的報導,其實是看不出與族群分歧有何關聯;同樣地,我們也不知主事者究竟是讚許、還是反對。
       
我們可以看到,由於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甚至於政黨認同糾纏不清,不要說政治人物可以有從事族群動員的空間,媒體本身也未必能進行超越式的報導。如果說赤裸裸訴諸族群仇恨的事件會越來越少,然而,族群張力似乎越演越烈,或許是族群偏見仍然隱身日常生活(見Baird & Rosenbaum, 1992)。那麼,我們應該把這些偏見找出來,並且更細膩地去探討,究竟媒體監督自己為何會對於這些報導感到不安,也就是說,除了直覺上的不舒服,我們更要找出自己所心儀的規範,以便衡量到底政治人物的言行、或是媒體的報導有何不妥之處。

參考文獻
Baird, Robert M., and Stuart E. Rosenbaum, eds.? 1992.? Bigotry, Prejudice and Hatred: Definitions, Causes and Solutions.? Buffalo: Promethus Books.
Entman, Robert M., and Andrew Rojecki.? 2001.? The Black Image in the White Mind: media and Race in Americ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owler, Roger.? 1991.?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 London: Routledge.
Wolfsfeld, Gadi.? 1997.? Media and Political Conflict: News from the Middle Eas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施正鋒。2003。〈和平研究與和平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14期,頁132-42

TOP

   



*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2008/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