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其他文稿

 E-mail: 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政策綱領與路線*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教授兼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

        一個政黨的政策綱領與路線,除了代表政黨與支持者的契約關係,也意味著政黨之間如何進行策略性競爭。就政黨政治的文獻而言,可以從政黨體系(party system)的研究著手,特別是空間上的競爭(spatial competition)。

        如果我們以政治市場作為思考架構,也就是以供給、以及需求來決定價格、以及生產量,那麼,需求可以說是選民的偏好,而供給可以說是政黨體系。大體而言,我們可以說這是由需求決定供給的市場,而非由供給決定需求。

        緊接著,我們可以看到,選民意向的大幅變動,代表的是巨幅社會變遷,恰好提供新政黨出現的契機,而原有的政黨勢必做適切的轉型,此時,剛好醞釀政黨體系進行結構性的調整。

        假設在一度空間之下,選民的態度可以呈雙峰(圖1)、以及單峰(圖2)兩種分佈;前者是指選民對於特定議題表現出南轅北轍的看法,後者則表示選民有相當的共識。由於不同的民意分佈提供不同的機會結構,政黨會採取不同的政策取向來迎合,以其達到選票極大化的目標。

        在雙峰的民意分配之下,政黨會嘗試著做兩極化的角力,企圖各自固守光譜上的既有地盤(圖3);此時,不管是兩黨、或是兩大集團式的政黨體系,會限制政黨在其他政策軸線發展的空間。相對之下,在單峰的民意分配之下,政黨會想辦法淡化彼此的差異,儘量往政策立場的中央趨近(圖4);因為大黨的趨同作法,空出光譜的兩個極端,反而給新政黨有出現的機會。

        在台灣民主化的過程,選民的政黨認同與國家認同、國家定位、甚至於族群認同有相當的重疊,因此,政黨體系大致是沿著認同的軸線在競爭,無形中壓縮其他議題發揮的機會,譬如說國民黨與民進黨都有關資源分配的政策立場,不過,彼此並未真正為此進行對決。

        200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高舉「新中間路線」,可以說是認為選民呈單峰的分配,也就是「不統不獨」、「保持現狀」是社會的共識。究竟陳水扁是因為刻意降低國家定位、還是因為泛藍分裂而得利,迄今有不同的分析,不過,台灣團結聯盟、以及親民黨分別崛起,代表的是兩大黨棄守兩翼,無形中釋出相當的政治市場。

        2004年總統大選後,兩大黨或許體會出選民呈雙峰的分布,因此,各自往兩邊位移,下定決心固守地盤,再配合修憲的工作,以國會減半、以及單一選區相對多數選制,堅壁清野,不讓台聯黨、以及親民黨有生存的空間。

        面對兩大黨的政策調整,小黨在2008年的立委選舉幾乎全軍皆沒。其實,台聯當時並非沒有意識到兩大黨的聯合壟斷作為,因而高舉「中間偏左」的路線調整,可惜,並未受到綠色選民的青睞,也得不到預期中的中間選民支持。

        如果說台灣過去十年來的政黨體系變動,是因為兩大黨針對選民意向的分布所做的策略性調整,加上彼此在制度上聯手封殺小黨所致,當然,總統直選是小黨最大的制度性致命上;不過,因為經濟自由化、以及全球化所帶來的分配失衡,恐怕才是未來政黨必須面對的課題,也是兩大黨無法支配的結構性因素。

        當選民拒絕被單議題綁架之際,政治市場儼然呈現二度空間開展,此時,兩大黨未必有能力繼續凍結現有的政黨體系。往光譜兩邊離散的政黨體系,雖然可以排拒小黨盤據一度空間極端,不過,卻限制了支持者在其他空間的可能選項;換句話說,兩黨在拉力較弱的第二軸線,既然要刻意淡化,自然就無力調整立場,同時在兩個軸線競爭,無形中,就釋出往外擠壓的選民。

        面對這樣的情勢,一個新黨如何化自己的政策立場?回首台聯在立委選舉的作法,是乾脆棄守傳統的認同軸線,全力開拓資源分配的軸線,也就是說,進行90度的乾坤大挪移,試圖將階級定位為支配性的政策空間,不提統獨等認同議題。問題是,在分配的認同無法建立之際,走龜掠鱉,又流失不少本土選民,可說是進退失據。

        痛定思痛,如果是因為政黨轉型的時間過短,選民來不及進行重新定位,那麼,新政黨或許可以堅持這樣的路線。然而,如果選民不願意放棄認同軸線,也就是認為國家認同、國家定位、以及族群分歧尚未解決,那麼,政黨就應該兼顧兩個軸線的競爭,也就是說,進行45度的旋轉即可(圖5),一方面與國民黨進行認同的抗爭,一方面又與民進黨從事分配的競爭。

        具體而言,未來的新黨或許無力抵制兩大黨在認同軸線的兩極化拔河,不過,卻可以另分配、或是其他可能的戰場生態?)。究竟要由甲點到乙點還是丙點,就端賴自己的判斷,也就是分配軸線是否能取代認同軸線。

 


* 2008/06/2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