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其他文稿

 E-mail: 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成立「國家發展論壇」芻議*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教授兼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

        一個政治團體的成立,必須先對於本身的角色下定義,然後,才有可能進一步設計組織上的屬性。我們必須要指出,這絕對不應該是一個社會運動團體,因為,就定義上來說,社運團體的目標是透過社會運動的方式來進行社會改造,頂多支持/配合政黨運作,本身並不直接參與政治;在過去,我們看到,台灣的社運團體往往淪為政黨的外圍組織、或是個人進入政治場域的工具,不足為訓。

        就光譜的一個極端而言(圖1),國家發展論壇可以當作政黨的前身,一開頭就朝政黨的方向作規劃,只要時機成熟,經過改名、甚至於不用改名,馬上可以參加選舉。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名稱不叫政黨的政黨。

        另一個極端是當作一個論政的平台,讓對於時政不滿的圈內人士抒發己見,也就是具有集體心理治療的功能。如此一來,這個論壇比較像是目前扶輪社等團體的固定聚會,大家輪流請客吃飯、聯絡感情,甚至於願意每年繳交昂貴的年會,不過,既然只是一個社交的俱樂部,對於成員不方便有過多的期待。

        屬性介於兩者之間的是類似於英國的一些社會主義團體,尤其是一般人聽過的費邊社,本身是由知識份子組成的社團,一方面關心勞工運動與工會的運作,另一方面又與工黨關係密切,甚至於以間接黨員的身分,參加其黨員代表大會。

        接下來,就組織設計上而言,我們必須考慮成員、以及候選人兩個層面(圖2)。不管是政黨、還是社運團體,就成員參與決策的模式來看,一般可以分為菁英式、以及群眾式兩種組織。就菁英式組織而言,顧名思義,是由少數的菁英主導平日的運作,而其他成員只扮演支持者、或是後援會的角色,不介入對內權力分配(譬如主席、或是候選人的產生)、或是對外的角色定義。就群眾式組織而言,強調的是成員越多越好,以宣示其社會代表性;也因為成員繁多,往往會出現黨內民主為名、派系鬥爭為實的現象,內鬥不斷。

        同樣地,我們也可以用caucus、以及primary兩種組織模式來看:前者強調的是出力者(contributor),透過專業能力、以及貢獻多少來取得領導上的權威;後者則重視每成員的同等權利,由他們決定組織的權力分配。不管如何,組織的選擇,只要決定於如何讓社會上的百姓願意投票,而非拘泥於內部民主,畢竟,政黨政治是著眼於政黨之間(inter-party)的競爭,而非黨內(intra-party)形式上的民主假象;事實上,只要成員越多,未必所有人有意願參與黨務,最後,一定會有某種程度的寡頭壟斷,甚至出現豢養人頭黨員、操弄黨內規則等走火入魔現象,未必與民主相符。

        當然,有人不免要問,如果領導者昏庸無能,不論是政黨的方向、或是候選人,都無法達到成員的期待、或是在選舉當中未能獲得選民青睞,怎麼辦?在合理的情況下,享有最高權力的人,原本就應該負最大的責任,否則,即使成員有意護短,廣大的社會大眾也會加以唾棄、自然淘汰,雖然有幾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味道,卻是民主政治的常態。

        接下來,不管是菁英式、還是群眾式的組織,都要面對招募成員的課題,尤其是候選人產生的方式。即使是志同道合者,多少都有搭便車的心理,也就是說,精神與你們同在,等事成之後、再來共襄盛舉,譬如,在民進黨執政以後,我們看到不少所謂的「綠朝新貴」。大體而言,一個新組織必須提供三種誘因,包括理念、關係、以及好處;我們必須指出,這三者未必相互排斥,也就是說,個人可以披著不同的外衣加入,不過,心中一定會盤算自己的優先順序。

        如果這個組織的成員不是牧師、就是神父,沒有多少人願意投入選舉(譬如建國黨),那麼,就各自留在自己的社運團體就好,頂多彼此固定聚會、交換意見,不必大費周章來另外成立政治組織。相對地,如果一開頭就是充斥選舉掮客(販仔),尤其是大家判斷民進黨即將泡沫化,未來戰國春秋,人人都想大顯身手,就是缺少可以方便參選的標籤,此時,這個政黨恰好是一個低門檻的加盟店,何樂不為?

        問題是,如果只是考量趁著亂局舉事起義,四處招兵買馬,希望能遍地開花,尤其是立委選舉,那麼,不管是帶槍投靠、還是散兵游勇,既沒有共同理念、也缺乏同志愛,如何在提名的過程確保不要自相殘殺?一旦選上了,又如何確保不會擁兵自重、顧盼自雄?最壞的情況是收編各黨提名不成者,這些人對這個黨並沒有真正認同,而是對原來所屬政黨有所憤悶罷了,屆時,雞兔同籠、龍蛇雜處,還是要面對內部整合的難題(譬如台聯黨)。在路線倚賴(path dependent)的情況下,即使不分崩離析,這個政黨的體質很難進行組織的制度化,終究免不了步入民進黨派系惡質鬥爭的後塵。

        我們如果要堅持直營店、強調品牌,又要如何作品質保證?即使我們有優秀的分店店長、或是行銷人員,不過,顧客最在意的還是產品,也就是這個政黨的政綱、以及政見。就前者而言,籌備人員必須思考政黨的方向,不能只喊含混的口號,譬如本土、台獨,還要在多重軸線的議題空間中,努力深思自己在政黨板塊的自我定位。就後者而言,政策研究、以及法案規劃是必要的,否則,只是買空賣空,即使是僥倖上台,有只剩在媒體作秀的把戲,遲早會被選民唾棄的。

 


* 2008/06/0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