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其他文稿

 E-mail: 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對新政府的看法*

 

施正鋒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原本唐飛內閣的全民政府,除了有李陳體制的色彩外,多少有族群協和的意義,更有安撫軍方的用心。只不過,唐飛最後因核四案而提早下臺,坐失穩定政局、直到立委選舉的契機。敗局的是民進黨的自己人,也就是謝長廷領導、福利國與新潮流共治的黨中央,不滿日亦被邊陲化;即使是張俊雄上台,即使有九人小組的設置,只能算是知會的機制,而非決策單位,黨政之間的整合仍有待加強,也就是行政、國會、黨中央三角關係的拉近。

        雖然民進黨在國會並非多數,以至於在野黨有杯葛的機會,不過,行政部門的立場不清楚,總統府、行政院、部會之間又是一個三角關係,如果彼此立場不能整合,立院黨團委實不知如何護航。三色蛋糕式的官僚體系,也就是政務官為民進黨員、高級文官為國民黨員、中低公務人員支持親民黨或新檔,或許是問題癥結之;打天下的新手上路要治天下,或許仍要一段時間調適;或許,民進黨法律出身者眾,或許專業訓練使然,尚難體會徒法不足以自行的道理;或許,當總統的人應該多一點政策內涵的關注,而非迎合媒體或民調。

        當前國會三黨不過半的情況,反映的就是政黨體系的零碎化,除了有社會分歧的結構性因素,也有選舉制度提供的機會結構;短期內,前者無法強力人為變動,後者卻有賴巧智規劃,不管是總統、還是國會的選制。所謂「國會席次減半」、或是「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口號,仍要做全盤性的考量,而非頭痛頭。

        當前的憲政體制已朝總統制調整,只剩在野的國民黨還在硬拗為雙首長制,無非要爭取閣揆罷了,然而,民進黨的自己人竟也大聲附和,就令人百思不解了。其實,在九七體制裡,唯一能牽制行政部門主導立法的,就是覆議案只要二分之一的立委支持,宛如內閣制的設計,不像在總統制之下,總統只要長有國會的三分之一就可以順暢推動政策。為何會有如此不合理的設計?因為民進黨當初沒有想到會有人能選上總統吧!

        其實,只要陳水扁願意站出來主導政策,不只民意會首肯,任何未來有機會選總統的人都不會反對,何必在閣揆後面乾著急?只不過,大前提還是要取得選民的支持,必須先要展現果決的政策企圖心,不能老是用填空題的方式丟給百姓去做決定,表面上是尊重民意,實際上卻是領導人不負責任。

        核四案就是政策搖擺的典範。原本,政府可以大方地以履行競選承諾、實踐黨綱來停建核四,也就是環境生態的考量,然而,也可以明確地以經濟發展、外交關係、甚是於國家安全來說服為何會轉而支持核四。只不過,一下子要想討好企業界、一下子又放不下傳統支持者,左支右絀,除了說府院間的協調不夠外,更重要的可能是決策者的個性使然,造成父子騎驢的困境。

        新政府對於中國的求和姿態甚明,看來是想先穩住內政,尤其是可以立即反映在選票者,卻不免有急病亂投之嫌。開放大小三通或許是表示新政府信心較足,不再視之為談判籌碼,可以當作親善的見面禮,卻未周延考慮國家安全的防護;其實,站在談判技巧的角度來看,如果不是對方談判單子上的條件,任何主動的讓步都是枉然的,只會被當作子。比起天真的民進黨籍的閣員、中央黨部,陸委會以及軍方適時扮演稱職的煞車角色。

        最令人出乎意料之外的是統合論的提出。有關邦聯的場面話,或許可以當作安撫外省選民的奶嘴功能,即使統合只是過程嚐試、而非目標設定,卻不免讓世人要問,台灣人是不是真的想要與中國結合,否則,又何必公開建議彼此試婚?選民要不要統合?為何要統合?如何統合?何種統合體?這些是領導者要向選民交代清楚的,不能老是藉口尊重民意而推給老百姓;當選民對議題、選項、政策後果不清楚之際,民意支持都是假的。

        問題出在新政府的心中間路線,凡事講求中道,卻不知不覺中淪為鄉愿。如果相信自己的立場是對的,就應該全力以赴去說服選民、去實踐。如果我們覺得宋楚瑜在大選中的歐盟整合模式不好,就應公開加以駁斥,豈有請益的道理?若非法律人務實的本質使然,再不就是民進黨領導人物無知吧!難道會是跨黨派小組有主導決策的權力?

        高鐵與南科竟然會發展成相互排斥,官員、學者之間在規劃、評估過程的責任,政府應該清;當然,恰逢不景氣,產業藉機食言。最重要的還是政策制定遭選舉扭曲,以至於無法作長遠而全盤性的考量,尤其是總統直選後,不管是縣長或立委,搖身一變為選舉的大小樁腳,支離破碎的派系政治陰魂不散,只不過突顯台灣的政治運作仍然停留在無國、無黨的自然狀態,是派系馴服了國家、政黨。

        短期而言,某些農業部門會因加入WTO而受損,尤其是無力自我調整、轉型的老農。長期而言,當台灣名正言順以全球為市場後,比較利益的選項大增,這正是台灣產業進行結構調整的契機,尤其是我國各行業多屬中小型,過渡時期的陣痛代價較低。中期而言,我們只要密切觀察歐盟、日本的經貿對策,尤其是前者的「共同農業政策」(CAP),經貿部門不要視農業為包袱,彼此攜手,上下一致對外,整體而言,並非束手就縛。

 


* 2001/05/0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