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報紙

E-mail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媒體的自我定位*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

由於媒體會影響政治,除了扮演大家耳熟能詳的監督政府角色,在選舉之際,還可以透過資訊的提供,左右選民的認知、思想、及行為,具體而言,就是瞭解候選人的政見、及動員投票。也因為有這樣的功能,政治力量當然會想辦法去控制媒體,不管是負面的檢查封鎖、不希望有不同的觀點出現,或是正面的收買操弄、以為可以將政府的權力極大化。然而,由於大眾傳播科技的精進,政府的精心資訊圍堵、或新聞餵食未必如願,體制外四處流竄的媒體不免串流整合。

大眾傳播的功能不外報導事實、分析原委、及提出批判或建言;事實真相不容扭曲,病徵病灶成因診斷則尚難定論,至於黨派專斷藥方未必就是妙術。大體而言,媒體責任端賴自律、市場、或輿論,政府管制是下下之策,除非危及國家安全、或公共利益。站在媒體自由的立場,政府不應該置喙媒體經營、內容、或風格。蔡英文總統一副無辜狀,「大家都應該去學習尊重國家的體制、尊重專業機關所做的決定」,雙手一攤,宛如把責任丟給劊子手的總督般雀•比辣多。

中天被打為「紅媒」、「統媒」,舉證之一是老闆蔡衍明說「我是台灣人、就是中國人」,又在關台最後一刻重申「我們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也是堂堂正正的台灣人」。究竟這裡的「中國人」,是指歷史(唐人)、文化(華人)、血緣(漢人)、經濟(台商)、還是政治(國民)?他大惑不解,「我受的教育我是中國人,這樣不可以嗎?」也沒有錯,以前小學作業簿後面有「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而小英自己不是說過,「我當總統一天,沒人需要為他的認同而道歉」?

在去年初,蔡衍明除了津津樂道「身為中國人為榮」、「甚至只要把家裡的神主牌拿出來看,也都是寫著我是中國人」,還進一步闡釋,「兩岸一家親,我們都是中國人,快樂過生活、賺大錢」,已經超越認同的層次,而是「九二共識就是我們是自己人、都是同一國的,所以更要相挺」,也就是他先前建議台北市長的口訣「兩岸一家親」。如果只是虛與委蛇,或許可以解釋為在商言商,更何況,民進黨過去主張「各表中」,究竟跟國民黨的「中各表」有何差異?

蔡衍明的基本邏輯是,「愛台灣就是要讓台灣人民過好日子。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做這些,兩岸好台灣人日子會過得更好」,希望「兩岸民間交流,互信、互解、互諒」。就國際關係的「功能主義」理論、及歐盟德法關係改善的經驗來看,低政治層次的交流的確可以降低彼此的敵意,關鍵在於「如何讓兩岸更好,不要互相仇視」?既然「九二共識」已經被國民黨棄之如敝屣,柯文哲不太願意再提「兩岸一家親」,而民進黨內部對「憲法中」意興闌珊,有何妙方?

為了應付「一個中國」的前提,前總統陳水扁提出「華人」,而前副總統也有「中華民族」,就不知道與習近平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想像是否可以相容?為了避開「統一」(unification)所帶來的併吞、征服、或是投降的觸目驚心意象,議者多年也有師法歐盟提出「整合」(integration)的概念。蔡衍明幾年前建議以「融」取代「統一」,也就是先融合為一體、再談統一。只不過,究竟「融合」(fusion)的政治意涵是國協、邦聯、或聯邦,或是抽象的「心靈契合」?

台灣人如果不願意投降、也不願意對立,除了永無止境的維持現狀,還有其他的可能嗎?川普執政四年,民進黨政府假設中美交鋒有利於台灣,相對地,對於拜登上台則憂心忡忡,不少人擔心美國會忽視、甚至於出賣台灣的利益。難道我們一定要落入這樣的框架?換句話說,要是能讓台灣與中國的關係脫於美國與中國的競逐,不讓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繼續受制於強權利益的精算,或可不再當任人擺佈的馬前卒、委曲求全當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的麥克筆尖。

終究,中天海闊天空。蔡衍明先生自許「無色覺醒」,除了超越藍綠藩籬,要擺脫「紅媒」、「統媒」,期待有更多的對話、傾聽、及說服。

 


*2020/12/1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