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除非小國寡民允許直接民主的運作,現代民主國家基本上採取代議政治,既然如此,政黨政治是整合所不可避免。眾所周知,政黨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結合起來,透過共同的目標及旗幟,希望能以選舉的手段贏得政權。照理說,執政的目的是要履行政見、及實踐黨綱,然而,站在政治人物的立場來說,名利、及權力才是關鍵,也就是如何確保連任的選票,至於創黨的精神、或是對於選民的承諾,並不是那麼重要,畢竟,沒有政權什麼都不必說。 一般而言,政黨的組織包含從政同志、專業黨工、及黨員跟支持者三大部分。不管是行政首長、還是民意代表,一旦經過選舉的洗禮,最大的優勢是有豐沛的國家資源,自然會睥睨政黨的理念約束。特別是在單一選區之下,為了將選票極大化,從提名的過程、到競選活動,一定要想辦法降低自己的政黨色彩、及政策立場。自從總統直選以來,由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馬英九的「不統不獨」、到蔡英文的「維持現狀」,大致反映先選上再說的媚俗心態。 對於黨員或支持者來說,公職最世俗的工作是日常生活的服務,尤其是跟政府機構互動遭到委屈,總是寄望自己人能出面伸張正義。要是能進一步替選區爭取建設經費、造福鄉梓,或是在選前透過全國性政策買票綁樁、製造利多長紅的假象,儘管勝之不武,百姓還是很好收買,卻之不恭。至於以理念加入的死忠換帖基層兄弟,如非選擇含淚不投票,大體是被當作禁臠般的口袋黨員、甚至於宛如打死不退的糟糠之妻,頂多是含恨投票,相當無奈而不健康。 公職人員既然有權、又有資源,自然不希望被黨羈絆,上焉者選擇黨綱可資利用的部分,中焉者請上神桌供奉虛無化,下焉者棄之如敝屣、甚至於訕笑。只不過,即使是執政黨,政黨還有提名的功能,總統如果不能以黨政同步兼任黨魁,起碼也要安排一個心腹代理,至於在野黨,黨務高層更是不能棄守。最尷尬的是黨務人員,即使他們有心捍衛政黨的立場,由於不像公家體系有政務、事務之別,尤其是中央黨部的主管必須跟隨黨魁上下,也只能敢怒不敢言。 新興電子媒體直接聯繫個別選民,傳統的組織動員已經退時,一切以候選人為中心,有自己的競選機器、金主、後援會,及國政小組,政黨退位為裝飾的角色。令人納悶的是,儘管朝野政黨的政見立場相互抄襲而實質上趨近,為了選舉戰場作有效的區隔,雙方表面上還是要高舉藍綠的政黨色彩。近年來,有鑑於選民厭倦無止境的藍綠惡鬥,自詡不藍不綠的素人醫生柯文哲竟能入主台北市政府,先前還進一步成立台灣民眾黨,打算將個人的支持度轉換為國會席次。 在去年的九合一選舉,「討厭民進黨」被嘲諷為台灣最大的黨,相對地,國民黨近日也因為韓國瑜整合無力而分崩離析。自私的政治人物往往把政黨視為食之無味、棄之不甘的工具,就不會想到黨的靈魂、及歷史定位。問題是,老百姓是如何看政黨?究竟是討厭政黨、厭惡政客、還是嫌惡政治?我們以為,面對自私的政客、或是失德的政黨,選民應該使用手中的選票加以教訓,絕對不應該規避政治、把政治交給沒品的政客、或政黨。
*《台灣時報》社論,2019/1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