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報紙

E-mailcfshih@gms.ndhu.edu.tw

信箱10699台北市郵政26-447

印尼的獨立建國*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

印尼原本是荷蘭所屬的東印度殖民地(Netherlands Indies)。荷蘭在1602年成立特許東印度公司(Dutch United East Indies Company, VOC)來經營,公司在十八世紀破產,在1816年由政府接管,二次世界大戰被日本佔領。日本在1945815 日玉音放送無條件投降,獨立運動領導者蘇卡諾(Sukarno)、及哈達(Mohammad Hatta)在日本的默許下,於817 日宣佈獨立、成立印尼共和國。

印尼的民族主義孕育於十九世紀的傳統抗爭、發軔於二十世紀初,強烈受到印度、菲律賓、日本、土耳其、及俄羅斯的民族運動影響,在動亂的1930年代快速發展,在日本佔領的1940 年代初期茁壯成長,多元社會終於凝聚為渾然一體。也因此,二十世紀的前半部因此被稱為「印尼民族覺醒」的時代(Indonesian National Awakening)。

基本上,現代印尼是荷蘭帝國主義的產物,也就是說,在殖民統治的壓榨下,印尼人不斷面臨人口過多、及貧窮的惡性循環。儘管外來政權在二十世紀初採取所謂的「倫理政策」(Ethical Policy),表面上看來充滿人道主義,實質上是嘗試透過恩寵般的生活改善來拉攏當地人。殖民者可以稍施小惠,卻不願意積極推動自治、更無視他們獨立的渴望,而官僚化的福利分配方式更是讓紳倍感疏離。

在這時候,經過西方現代教育的「印尼青年」(Young Indonesians)已經然而起。他們依據彼此共同被殖民的經驗,試圖超越文化、語言、以及社會層面的分歧,嘗試建構一個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謂的「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也就是想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現代國家的印尼民族(Indonesian Nation)。

促成印尼民族意識發展的因素很多,包括本土印刷媒體、都市化、共產主義、回教、教育、大眾娛樂、以及荷蘭的種族隔離,再加上民族主義者的孵育,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荷蘭殖民政府的政治壓迫。由於統治者打著「教化「、及「現代化」的巨擘,必須容忍起碼的政治結社自由,對於當地人的聲音橫加打壓,異議團體飽受抓耙子監控,一般人刻意規避殖民者,紳自足於順從合作,只有少數的菁英膽敢高聲疾呼抗拒殖民主義,憑藉的就是這些人的熱情、以及奉獻。

第一個全國性的政治人物是蘇哈托,他是在1920年代嶄露頭角;他學生時代就與民族運動團體的領導者交往,在萬隆的專科畢業後於1928年成立「印尼民族同盟」(Indonesian Nationalist Union, PNI),強調群眾組織、終極目標是獨立。他的勁敵是夏赫里爾(Sutan Syahrir)、及拉達,兩人的學位是荷蘭的大學、政治傾向是社會民主,行事理性、偏好漸進模式,不喜歡蘇卡諾浪漫的政治風格,他們在1931年創立「印尼民族教育」(Indonesian National Education, PNI-Baru),可見就是要跟蘇卡諾互別苗頭。

到了1920年代末期,面對印尼人逐漸高漲的獨立呼聲,殖民政府漸次捨棄多少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倫理政策」。民族運動領導者蘇卡諾在1929年被捕,以顛覆罪放逐小他群岛中的弗洛勒斯島(Flores)、再轉押蘇門答臘的明古魯(Bengkulu),PNI因此解體。取而代之的是「印尼人黨」(Indonesian Party),也因為要求獨立而被打壓,在1934年自行解散。

日軍在1942進佔荷屬東印度,蘇卡諾重返政壇,他跟哈達認為這是印尼獲得獨立的大好機會,兩人同意跟日軍合作,而日方也對於蘇卡諾號召群眾的能力刮目相看,認為可以借重進行戰爭動員。只不過,在戰爭期間,據估光在爪哇就有400-1,000萬勞務者,另有27萬被派到外島、或是日本在東南亞佔領的地方,終究只有52生還回到爪哇。

戰後,荷蘭在盟軍的卵翼下捲土重來再殖民。在荷蘭的眼中,共和國的主事者多半跟日本軍合作、缺乏正當性,因此沒有把他們看在眼裡。然而,由於荷蘭殖民政府不堪一擊,白人比較優越的假象一夜破功。印尼人經過四年多的獨立戰爭,終於逼迫荷蘭在1949 1227日放棄印尼的主權。

 


*民報2019/09/0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