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邱吉爾在1943年底的開羅會議上,決議在太平洋戰場採取雙軸的方式向日本的防衛核心推進,先建立前進基地,預期在1945年春由這些跳板大規模攻佔台灣-呂宋-中國的戰略三角。 儘管當時尼米茲與麥克阿瑟已經分頭從中太平洋、及西南太平洋展開反攻,海軍作戰部長金恩依然質疑攻佔呂宋的計畫是否過於迂迴,主張攻下馬里亞納群島後就直取台灣、再攻向中國沿海。終究,參謀長聯席會議在1944年3月12 日下達指令,要求尼米茲在9月15日登陸帛琉、麥克阿瑟在11月15日進攻民答那峨,同時訓令尼米茲準備在1945年2 月攻擊台灣的作戰計畫、麥克阿瑟計畫攻佔呂宋作為備案,這就是攻台『堤路作戰計畫』(Operation CAUSEWAY)的濫觴。 根據『堤路作戰計畫』,如果沒有必要進攻呂宋,佔領台灣的日期設定在1945年2月24日;要是決定必須攻佔呂宋,台灣的作戰就延期。佔領台灣的目的包含建立基地轟炸日本本土、支持挺進中國、切斷日本的海空聯繫,確保美軍到中國沿海的海空聯繫,斷絕日本由台灣、及中國南部取得資源,同時對日本持續施加壓力。遠征軍包含第4兩棲軍團(陸戰隊2師、步兵1師)、及第24陸軍軍團(步兵4師)。 根據研判,最容易前進高雄的搶灘地點是在小港大林蒲、及高屏溪口之間,由第4兩棲軍團在這裡登陸、前進鳳山、掩護友軍。另一塊可以大規模登陸的地方是在東港與枋寮間,交由第24陸軍軍團將搶攻枋寮西北的水底寮機場、前進到里港、攻取岡山機場,另外派出一團搶攻恆春機場,最後由兩軍一起攻佔高雄港(見圖)。
在戰爭期間,金恩與尼米茲在珍珠港及舊金山固定會商。在5月6日的會議上,金恩的幕僚指出,進攻台灣的最佳時機應該可以提前到11-12月。在7月13-22日的美國艦隊總司令及太平洋艦隊總司令會議上,尼米茲的幕僚指出,攻下帛琉後的重要目標應該是雷伊泰島、及台灣,計畫已經相當周詳,其實已經沒有必要為了不重要的硫磺島、及父島節外生枝,金恩甚表贊同。 在8月23日,太平洋艦隊總司令的聯席參謀所研擬的『堤路作戰計畫』正式出爐,顯示尼米茲等到克阿瑟在菲律賓南部、及中部建立據點,接下來就要揮軍台灣,然後是沖繩跟小笠原群島(或中國沿海),沒有提到呂宋。在魁北克會議上(1944/9),聯合參謀長委員會決議在1945年10月登陸九州、1945年12月攻取東京平原,並同意在台灣的戰事底定後,會在1945年4月攻小笠原群島、5 月取沖繩,而中國沿海則抓在3-6月中間。 然而到了1944年9月11日,太平洋地區指揮部的陸軍航空隊司令Milliard F. Harmon建議放棄進攻台灣的計畫,轉而以兩棲部隊登陸小笠原群島、及沖繩;他認為如此一來就可以提前在1945年9月進攻九州,他同時指出,既然呂宋島上的機場可以轟炸台灣、並斷阻日本前往南海及馬來亞的航線 ,就沒有必要對台灣大張旗鼓。不過,尼米茲在審視『堤路作戰計畫』後,依然指示更明確決定台灣-廈門-澎湖的攻擊目標。 不過,在接下來的美國艦隊總司令與太平洋艦隊總司令會議於舊金山的會議上(1944/9/29-10/1),金恩對於攻打台灣轉而保留,他告訴尼米茲說,根據聯合後勤委員會的估計,除非德國早一點投降,沒有足夠的資源來實施『堤路作戰計畫』。金恩在10月2 日回到華府,他向參謀長聯席會議報告,由於太平洋地區指揮部沒有足夠的資源、而戰爭部也無力提供增援,因此建議作戰順序是呂宋、硫磺島、及沖繩,除非太平洋與歐洲的戰事有所進展,那麼,『堤路作戰計畫』或許還有可能進行。 參謀長聯席會議言聽計從,下令麥克阿瑟在1944年12月 20日進軍呂宋、尼米茲在1945年1月20 日登陸硫磺島,接著在3月1日攻擊沖繩,『堤路作戰計畫』終於胎死腹中。台灣逃過一劫。
*《民報》 2018/1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