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一次大戰結束到二次大戰爆發,美國瀰漫孤立主義,這時候的基本大戰略是捍衛美洲大陸,最外圍由海軍承擔攔截的責任,要是防線被突破,第二層是堅強的海岸防衛部隊,萬一敵人上岸,就必須大規模動員陸軍來頑抗。德國先在1938年春併吞奧地利,接著在秋天透過『慕尼黑協定』取得捷克蘇台德地區(Sudetenland),後來乾脆在次年3月完全吞下捷克。終究,德國在1939年9月1 日入侵波蘭,二次大戰正式揭幕。 此時,美國擔心的是敵國前來拉丁美洲取得空軍基地、進而危及巴拿馬運河,面對這樣的國際情勢,三連霸的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 Roosevelt, 1933-45)在1941年展開有限的備戰,訓令陸軍與海軍開始草擬新的戰爭計畫,將軍事政策由美洲大陸的防衛調整為西半球的防衛。美國與英國的參謀在1941年春於華府研商建議,萬一美國參戰,盟軍的首要目標是擊敗德國,剩下的資源才用來防止日本進軍犯太平洋的最終防線,阿拉斯加-夏威夷-巴拿馬。 日本一向覬覦中國、及東南亞的資源,目標是建立日本所支配的大東亞共榮圈,既然已經先後打敗中國(1895)、及俄羅斯(1905),唯有能力從中作梗的是美國。美國一開頭以大哥的姿態採取綏靖的態度,直到一次大戰爆發,跟日本先後簽了『塔虎脫・桂協定』(1905)、『高平・魯特協定』(1908)、以及『藍辛・石井協定』(1917),基本態度是放屁安狗心、自我安慰。 不讓日本越雷池一步的是駐守夏威夷的太平洋艦隊,而位於菲律賓呂宋島的空軍基地則可以切斷日本本土與東印度群島的聯繫,牽制來往的每艘日本運油船。也難怪日本當年的作戰計畫是先偷襲珍珠港,接著拿下美國在關島、威克島(Wake Island),再來攻取菲律賓,等到美軍太平洋艦隊癱瘓,日軍好整以暇奪取西方國家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屆時,日本可以在中、南太平洋島嶼構築要塞,由千島群島、威克島、馬里亞納群島(關島、及北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到加羅林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及帛琉)架起一條防線。再往西延伸到新幾內亞、切斷美國與澳洲的聯繫,就可以囊括東印度群島、馬來亞、泰國、及緬甸,屆時,美國就只好乖乖地簽訂和平條約。 來源:George Glazer
Gallery. 2018. “Map, World, Flight Routes, Japanese
Mollweide-Projection Aviation, Vintage Print, 1930.” (https://www.georgeglazer.com/wpmain/product/map-world-flight-routes-japanese-mollweide-projection-aviation-game-1930/)
(2018/9/10)。
圖1:日本一次戰後在太平洋的委任地 一直到二次大戰爆發前,美國原本是日本最主要的金屬、及原油供給者,到了1941年7月,為了遏制日本的擴張,終於痛下決心實施禁運。日本在12月7日突襲夏威夷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幾天後,德國、及義大利對美國宣戰,美國首度必須同時雙面作戰。儘管羅斯福總統要求國會授權立即展開大規模擴展軍備,卻是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基本上,太平洋戰爭是以海軍為主的戰爭,陸軍只有把三分之一資源放在太平洋戰爭,尤其是美國部署以航空母艦為主力的攻擊特遣隊。 來源:Wikipedia. 2018. “Japan during World War I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apan_during_World_War_II) (2018/9/10)。
圖2:日本二次大戰在太平洋的擴張 日本在太平洋的戰爭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在一開頭的半年勢如破竹,第二年以航空母艦攻取中、南太平洋,到最後則被迫回頭採取守勢。為了對抗日本的攻勢,美國海軍主張越過中太平洋,直接與對方的艦隊對決;相對地陸軍則認為終究無法守住菲律賓,建議不如退回阿拉斯加-夏威夷-巴拿馬防線,可以看出是以歐洲戰場為重心。 其實,日本早在1940年9月進軍法屬中南半島,到了1941年12月突襲夏威夷珍珠,當下同步攻擊香港、菲律賓、泰國、新加坡、及馬來亞,直到1942年3月又佔領緬甸、及荷屬東印度群島(印尼),帝國版圖大致成形。由於美軍太平洋艦隊重創、小規模的亞洲艦隊無力跟日軍較量,菲律賓在1942年5月失守,戍守的麥克阿瑟將軍無奈奉命轉進澳洲。大哥既然心不在焉,被小弟挫敗是可以理解的。
*《民報》 2018/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