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報紙

E-mail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百年前「來去台東找阿姑」*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

根據表舅媽幫忙申請的日本時代戶口名簿,外婆的父親原來住所是恆春廳社麻裡,也就是現在的滿州鄉永靖里,本是番社、後來改制為民。在大正7年(1918),一次大戰進入尾聲,他們舉家搬到「台東廳南鄉卑南街七丁目」,這裡是在後來被併入台東市,不知道是現在的卑南里、南王里、岩灣里、還是南榮里。

老人家的說法是「來去台東找阿姑」,並不清楚究竟是指外曾祖父的姊妹、還是姑姑。滿州的斯卡羅人,是排灣化的卑南族人,當年雄霸恆春半島,由他們帶領大家「回去」台東,應該是合理的。所以,這位姑姑有可能是早先嫁過去的,幫家人找好友善的部落。當然,背後是日本人開墾東部、確立主權的企圖心。

終於瞭解,為什麼《恆春調》會與《台東調》混為一談。這首恆春民謠,描寫早年恆春人移民台東的心情:「欲去台東啊是花蓮港,路途生疏仔喂,是不識人」。它往往又被稱為《平埔調》,背景是進入二十世紀前後,馬卡道族人在恆春被迫遷徙台東,道盡人口壓力下百般的無奈。

當年平埔族退走東部,尋找新天地,除了少數走海線,北邊的大武壠族,穿越中央山脈,南邊的馬卡道族,則沿著海岸古道北上。光緒14年(1888),後山爆發官逼民反的「大庄事件」,客家、卑南族、阿美族、大武壠族、及馬卡道族,聯手對抗官兵,清庭還出動兩艘新型巡洋艦,分別兩棲攻打花蓮、台東。

外婆是家裡唯一出生於台東的么女(1919),兄姊遍布花東縱谷,最北到達壽豐。據說她還有一位孿生妹妹,給人家當女兒,就地緣來看,應該是知本卡大地布部落的卑南族。我在2008年受邀來到東華大學,太魯閣族的朋友說,先人曾經在這附近,跟馬卡道族人交手過,姑妄聽之,畢竟,還沒有看過相關的史料。

當年,外公到台東提親三次,外婆終於嫁到玉里,猜想是心照不宣的招贅。早年,法國神父要帶母親到巴黎當修女,外婆沒有答應,因此才有今天的我。所以,父親在60年前娶走母親,外婆應該是相當無奈。媽媽小時候跟她的外婆住在一起,我的記憶也是外婆嚼著檳榔、工作勤奮、充滿自信的神情。

這一張是我三歲時候(1960)拍的相片,跟一群東部的阿公搭金馬號,經南公路,由台東到高雄、在「回」台中路上,這裡應該是楓港。我不知道這些長輩到底是什麼樣的族群身分、或是認同,畢竟在那個,台灣人不是漢人(閩、客、外)、就是山地人,或許再加上日本人增列的「平地人」,沒有平埔族的空間。

我擔任原住民族學院院長的時候,剛好碰到10週年院慶,我們邀請吉安鄉Lidaw(里漏部落)的幾位sikawasay (祭師)前來祈福。中間過程,老媽媽們面有難色、儀式稍停,阿美族的同事趕緊趨前瞭解,原來是有隻不同的鳥聲、代表著不同的祖靈。我笑了,應該是外婆來看我,因為她是平埔仔母娘的乾女兒。

去年,表舅告訴我,外婆託夢直說很冷,民間的解釋是或許風水泡水。前些日子找機會回去玉里,公所電腦沒有紀錄,毫無頭緒,只能拜託撿骨師傅。外婆過世,我在美國唸書、媽媽人在西部,鄰居驅車送到醫院,因為沒有保證金,轉送門諾。不管如何,平埔儘管顛沛流離,卻很認真地在夾縫中活著。

 


* 2018/07/0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