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報紙

E-mail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台灣政黨政治重組的契機*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

蔡英文政府上台以來,檯面上政黨所獲得顯性選民支持,大約是民進黨三成、國民黨二成、及時代力量一成;近半年,由於施政不力,民進黨的政黨認同稍挫,國民黨微幅上揚。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大約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選民並沒有明顯的政黨偏好;這些人的敬而遠之,相當程度表達脫的傾向,同時在流離騷動之際,尋求可以建立認同的對象,端賴政治市場是否能提供讓他們足以青睞的政黨。

台灣自從一九九年總統直選、及一九九七修憲偏向總統制,有利於兩黨制的發展。特別是在陳水扁總統任內主導憲法第七次增修,將立法委員選舉制度由複數選區調整為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更是鞏固兩大黨;明眼人都知道,這是民進黨與國民黨聯手消滅台聯黨及親民黨的陽謀,特別是國會席次減半為一百一十三席。由於政黨比例席次調高為三成(三十四席),頓時小黨紛紛出現,百家爭鳴、相互傾軋,聯合壟斷的兩大黨樂得徛懸山看馬相踢。

迄今,國、民兩黨之間的競爭主要沿著認同的軸線動員,也就是國家認同中國人v.台灣人、國家定位統一v.獨立、及族群認同外省人v.本省人的分歧相互強化,楚河漢界的鴻溝很難跨越。民進黨二次執政,藍綠你死我活,宛如冷戰時期的美蘇兩極對立,好像省道上兩輛砂石車爭道飆車,大家只能靠邊站,不允許其他課題有被正視的空間,特別是全球化以來的經濟差距加大的走向,難怪年輕世代的相對剝奪感越來越強。

大家都看到所謂年輕人的「天然獨」,沒有看到太陽花世代之所以反中,心理的底層是痛恨中國的磁吸、及隨之而來的台灣倚賴。換句話說,即使台灣解決了與中國的定位,要是現有的政黨堅持拒絕面對惡化的所得分配,絕對無力化解年輕選民的疏離感。也因此,儘管百姓討厭國民黨,卻不會喜歡民進黨,無厘頭的柯文哲當然會趁隙而入,至少有一點娛樂的效果。

面對這樣的政治情勢,有人認為可以師法當年英國工黨布雷爾的「第三條道路」,希望能以中道脫穎而出,也就是陳水扁在兩千年打的牌。問題是,在國民黨的「九二共識」與民進黨的「維持現狀」之間,柯文哲暫時以「兩岸一家親」支應,希冀以模糊的口號遊走兩岸、藍綠通吃,那麼,還有擠的空間嗎?也有不少人主張應該站在民進黨政府的右翼,扮演台灣主體的燈塔角色;只不過,如果不能改變政黨板塊,就像在鄉道上林立的電線桿,於事無補。

與其專注認同頻道上的固定頻率,不如費心去瞭解年輕人對於小確幸的無奈。如果我們願意將政治認同的捲簾拉開,將可以發現绞缠交織的經濟結構,那正醞釀著另一波社會價值的變動。當年,英國工人開始獲得投票權,渾渾噩噩的自由黨認為囊中之物而虛應故事,終於被新興的工黨取而代之。另外,單一選區的特色之一是對民意相當敏感,很容易豬羊變色,沒有必要計較政黨比例的門檻。

目前的政黨市場是中間偏右當道,歷來標榜關心受薪階級的政黨多半趨統,獨派或許居於聯合陣線而避談,一方面是故步自封,另一方面是戰略選擇被戰術所綁架。開發新的市場比較辛苦,卻是對得起政治良心,路遙知馬力。

 


*》專論  2018/06/1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