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民主化的最大特色是透過選舉來授與政權的正當性,包括總統直選、及國會全面改選。為了降低可能出現政治動盪的風險,前總統李登輝採取分期付款的方式,也就是讓各種選舉錯開,包括中央與地方、行政與立法。由於幾乎年年選舉,眾人疲於奔命,朝野有共識著手合併,經過二○○五年的第七次憲法增修條文,總統與立委選舉同步、隔兩年則進行地方選舉。在這樣的選舉週期下,地方選舉儼然是中央政府的政權保衛戰,也就是美國人所謂的期中選舉。 對於總統候選人而言,縣市長是最大的肉粽串,特別是在野黨,只要地方選舉能有破口,接下來兩年就是民心向背的關鍵,一方面要披露執政黨的無能,另一方面要提供不同的政見,讓不滿的選民願意做未來式投票。相對地,現任者一定會想捍衛政權,不管連任、或接班,當然要全力圍堵對方的攻勢,首要的目標就是凸顯政績,希冀支持者能高高興興去投下回溯式一票。蔡英文政府上台兩年,要求立竿見影或許強人所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老百姓心中自有評判。 到目前為止,民進黨大張旗鼓的改革是轉型正義,也就是處理國民黨的黨產、讓政黨在未來競爭有比較公平的立足點,大體可以獲得大眾的掌聲。接下來是由國家接管國民黨黨史,威權時代海外爪耙仔的紀錄將會曝光,這些盤據國立大學的幫兇將無所遁逃,人民終將理解爭議的背後。然而,執意將轉型正義侷限於威權統治時期,或有執行技術上的考量,實質上卻將正義硬生生切割為戰後,忽視原住民族戰前被殖民者掠奪的土地絕大多數握在政府手裡,為德不卒。 最大的爭議在於軍公教的年金改革,由於政府呼天搶地財政窘困,儘管大家同意大方向,卻未必苟同政府的作法。誠如近日辭去國策顧問的前銓敘部長朱武獻所言,只要政府「積極開源、緩和節流」就不會破產,而且在陳水扁政府就有達標,可見小英總統對於政府的能力做最保守的預估。其實,如果只是針對少數叛將,大可立個特別法就好,何必弄得雞犬不寧。政府要是願意善待軍公教,每年提撥也不是太困難,沽名釣譽、旁門左道,徒然製造世代疏離。 當下,蔡英文總統的施政滿意度已經低到三成、不滿意度五成五,觸目驚心。雖然有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挹注,中央施政不力,地方首長很難構築有效的築防火牆;譬如台中的空氣污染,市長林佳龍有苦難言,而新北市瑞芳區的深澳火力發電廠,基隆市長林右昌也是相當尷尬。至於政府發佈勞工平均收入將近五萬、創歷年新高,事實上是全國有七成的人月薪不到五萬,總統以「年輕人初入社會薪水才低」緩頰,那是提油救火,儼然怪罪他們把薪水拉低。 面對各種挑戰,只看到政府忙不迭地組織各種國家隊,彷彿這是萬靈丹。以農產品為例,由於先天上有氣候異常等因素,政府尚難通盤掌控季節供銷,消費者不忍怪罪相關單位、多半願意配合消費當令蔬果,年復一年,先是屏東的洋蔥、再來雲林蒜頭、接著嘉義香蕉。今年雨水少,進入夏季、水果盛產,荔枝、鳳梨、西瓜、以及芒果價格慘跌,總統府只能開直播賣水果,大家無奈。看來,總統才是年薪最高的見習生。
*《台灣時報》社論
2018/06/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