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代議政治是透過選舉來產生政治首長、及民意代表,關鍵在於負責任的政黨能提出讓支持者足以信賴的人選,然後在正式的選舉中相互競爭。有關於政黨產生候選人的方式,大致上可以歸納為三個面向,包括中央主導、黨員民主、及支持者的參與。以民進黨為例,候選人最早由幹部(公職)產生,是因為發生買票增加黨員投票,卻因為衍生人頭黨員,又改採民調,而國民黨後來也跟進。近年來,因為亂象叢生、爭議時起,逐漸有採行公辦初選之議。 當年民進黨以民調確立提名的理由,是無力舉辦美國式的公辦初選,因此東施效顰,以民調作為次佳替代品。經過二十年的運作,民調的各種弊端逐漸浮現。民調除了過程的公信力被質疑外,最大的問題是無法防止競爭對手政黨的支持者前來誤導,也就是刻意讓肉腳出線,然後在正式選舉中加以痛宰。其次是因為民調相當程度操之於曝光度,政客難免重媒體、輕問政,也讓財團藉機透過媒體左右政黨提名。另外,只用手機的年輕人多半不在抽樣的資料庫,短期恐難突破。 美國之所以在二十世紀初開始採用公辦初選,主要是因為派系操控提名、把政黨當作禁臠,乾脆由官方接手,具體作法是由兩黨的支持者前往投票,一來避免人頭大戶壟斷、二來防止對方政黨的支持者前來灌票。美國各州的初選約略可以分為兩大類,封閉式初選限於事先有去登記黨員者,開放式初選則不加限制、但偶而出現對方來襲的弊端。在這樣的制度下,美國兩大黨並沒有其他國家所有的黨員登記方式,而是將先前有投初選票的人當作黨員,國內稱為柔性政黨。 有議者質疑,為何其他民主國家並不採用公辦初選?以歐陸國家為例,主要是採取政黨比例代表制,重點在於衝票數而非候選人,至於政黨名單的排名由內部定奪,沒有初選的必要;當然,也有諸如芬蘭讓選民決定排序的例子。事實上,英國保守黨近年在一些選區採取開放式初選,預計其他政黨會陸續跟進。美國的制度未必是萬靈丹,沒有病的人當然不用服藥,然而,如果有相同的症狀,要是有人家研發出來的標靶藥,又不是義和團,何必諱疾忌醫? 也有人說,政黨是民間團體,為何要用納稅人的錢去幫它們舉辦初選?端賴政治文化,英國、加拿大、及澳洲認為政黨提名等是家務事,相對地,紐西蘭則嚴格規定政黨提名必須遵守民主程序。百年來,美國把政黨初選當作國家選舉的一部分,理由是政黨是公共團體、不是政客結盟的俱樂部,德國甚至於把政黨當作國家機器的一部分。王金平在九月政爭被撤銷黨籍,法院終究同意假處分,基本上是同意政黨並非一般的社團。 至於公費選舉,不管是選前選後現金補助、或提供媒體時段,出發點是讓新生政黨有上壘、甚或達陣的機會,並非用來協助大黨從事初選,那是拿威而鋼來治肝病。過去國民黨執政,因為投鼠忌器諱言公辦初選,如今民進黨全面執政,不像陳水扁政府受困於朝小野大,應該可以有更積極的制度擘劃作為。公辦初選的可欲性、及可行性不是問題,政治人物諱莫如深,關鍵在於自己的盤算,反正民調只是參考用,最後還是由天縱英明的黨主席欽定。
*《台灣時報》專論
2018/05/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