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蔡英文總統從前年五二○宣示就職,迄今已經快兩年了,應該不能老是以「生手上路、請多包涵」推託了;然而,不管藍綠機構,最新的民調都顯示高達六成以上反對她的領導,儘管支持度則維持民進黨的基本盤,也就是三分之一的選民。如果進一步交叉分析,小英的支持有超過四成的區塊集中在長者、中小學教育程度、以及南部居民,可以看出只剩下這些選民還願意回應她的溫情呼喚。 面對領導聲望持續低迷的挑戰,蔡總統的對策是跌到谷底就從事內閣改組,包括去年初的微調、以及九月由賴清德取代林全的閣揆,看來兩次都有起死回生的效果。過完舊曆年的人事調整,主要是國安團隊,民眾比較沒有感覺,或許要等到就職兩週年,屆時民進黨縣市長選舉的人選確認,特別是台北市、及新北市,才比較有可能出現巨幅的改弦更張,也就是嫡系的培訓班底全面接手。 照說,由於中國自顧不暇、美國顧盼自雄,外部情勢雖非一片大好,卻幾乎可以假設條件不變,並沒有安內攘外的課題,應該可以全力拼政績才對。就內部時勢而言,民進黨不止全面執政,潰不成軍的藍營還在相互傾軋,國王的人馬高舉軍令狀立威,黨內異議若非選擇緘默、再不就是被打入冷門委員會,國會儼然是行政部門的小媳婦,不提立法姿態強勢、就看法案內容是否得人心。 就老百姓的印象,小英政府目前為止所著眼的是清算國民黨黨產,大快人心,一般大眾應該沒有強烈反對。以解決政府財政困窘著手軍公教年金改革,昨是今非,難免破壞政府延續的公信力。爭議性最大的是『勞基法』修法反覆無常,一例一休父子騎驢,對勞團的無情撻伐更是令人咋舌。前瞻基礎建設的作法與前朝相去不遠,至於能擴大多少內需、創造多少乘數效應,還有待觀察。 關鍵在於蔡英文沒有清晰的理念,雖然號稱為了改革必須先打地基,實質上是聽任親信各自去跑業績,上焉者默默堅持,中焉者拿小菜當大餐,下焉者背離創黨精神;由於朝中紅人一言九鼎,當然就不會有真正的部會協調、或是政策整合。這樣的人格特質,呼應的是領導者的成就需求感,不管天女散花、天花亂墜,空氣散彈槍打鳥,只要幕僚能寫出感人的文稿、自我安慰就好。 既然蔡英文治國的大戰略是維持現狀,不要犯大錯就好,吃銅吃鐵,能賺多少算多少。她維繫政權的三大法寶是人事羈縻、立法約制、以及官僚管理,戰術上則跟黨內派系縱橫捭闔、蠶食鯨吞,既不撕破臉、也不聽任坐大。既然不藍不綠,也難怪到目前為止,自認為中國人、以及支持統一的人數一直在增加,而自認為是台灣人、及支持獨立的人明顯下降,看來令人觸目驚心。 令人困惑的是,儘管蔡英文總統老是以公親自居,彷彿自己是不偏不倚的裁判,然而,不管是透過政務委員、還是幕僚,她對於政策往往越過閣揆直接掌控。這樣的作法,好處是不用直接面對責難、或反彈,缺點則是不符民主課則,反正,皇帝不會犯錯,千錯萬錯都有太監來扛。就政治立場與意識形態來看過去二十多年來的民主化,李登輝、以及陳水扁推倒舊政權,如果說馬英九政權是袁世凱復辟,蔡英文政府近於汪精衛。
*《台灣時報》社論
2018/0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