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報紙

E-mail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馬克斯主義與民族主義*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

民族主義是一種信念,是指一群人認為彼此是一個福禍與共的共同體、而且相信大家的福祉必須透過國家才能獲得保障,因此希望透過民族自決權(national right to self-determination)的實踐,來獲致自己的「民族國家」(nation-state);上述理念的哲學基礎是自由、以及平等,原本是用來號召百姓掙脫專制王朝、或異族統治。其實,民族運動不分左派、還是右派,卻不免被野心者拿來當作侵略的號召,如果以希特勒歸謬法(reductio ad Hitlerum)來看,也就是希特勒作過的事都是錯的,那麼,原來是自保的鹿群當然就會被當作嗜血的狼群。

就邏輯上而言,民族主義與馬克斯主義有四種可能的關係:水火不容(馬克斯主義者無法接受民族主義)、相互包含(馬克斯主義包含民族主義、或是民族主義包含馬克斯主義)、以及彼此有交集(兩者有相容、也有互斥的地方)。第一種觀點是把民族主義當作右派的專利,真正的馬克斯主義的信徒當然不能接受歧路亡羊;第二種看法則是把民族主義當作馬克斯主義的一個面向,也就是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有時候不妨盜用民族主義的糖衣來包裝馬克斯主義,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就棄之如敝屣,或可稱民族式的馬克斯主義(national Marxism);第三種認為如果要達成民族解放,馬克斯主義的思想也可以挪用來號召群眾,尤其是社會的弱勢群眾,這是帶有馬克斯主義色彩的民族主義(Marxist nationalism);第四種則是保持開放的態度,認為彼此有重疊處、甚至於相互交織,也就是民族解放與階級鬥爭可以相輔相成、也有牴觸之處。

對於馬克斯的思想持正面評價的人來說,即使他有時候聽起來好像是民族主義者,其實是人道主義者、國際主義者、具有包容性;相對地,也有人認為他是如假包換的民族主義者、甚至於是種族主義者,真真假假,儘管裹著國際主義的外衣,骨子裡頭是日耳曼民族至上。針對馬克斯對於民族運動的曖昧、不一致、混亂、甚至於搖擺不定,美國政治學者Peter Zwick在他的專書《民族共產主義》(National Communism, 1983)認為這些都是誤解,因為他既不是教條的空想家、也不是超然客觀的社會科學家、更對於現實的政治權力或是政黨鬥爭沒有興趣 ;他所關注的是嚴謹的實證主義與戰術彈性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因此,在審度政治脈絡的變動下,經過科學的評估,即使面對矛盾的歷史潮流,出於政治的必要性,當下立斷著手理論的修正、甚或拋棄思想的原則,所以不會拘泥於特定的意識形態觀點,當然也不是機會主義者。

Zwick指出,那些對於馬克斯的誤解,相當程度是根源自混淆國際主義(internationalism)與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對於世界主義的信徒來說,民族不是正面的政治力量、在革命的過程沒有角色,當然就無法透過民族主義的途徑來獲致革命;相對地,國際主義者相信在不同的歷史傳統下,只要是在民族勞動階級(proletariat,亦即工人、或譯為無產階級)的帶領下就可以達成革命目標,因此是可以接受民族、以及國家;換句話說,起碼在過渡時期,馬克斯主義是可以接受民族主義,而國家當然是勞動階級的民族國家。

 


*民報 2018/03/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