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關於學術論文的共同掛名,最容易出現爭議的是同僚之間,尤其是資深教授與年輕教授的貢獻如何歸屬。事實上,不會浮上枱面的是指導教授與研究生的論文掛名,由於師生之間的權力不對等關係,基本上是由老師決定要給學生多少功勞,齟齬難免。慷慨的教授會讓學生掛名、甚至於第一名作者,當然是希望青出於藍、與有榮焉;凍酸的老師覺得一切都是自己的豐功偉業,學生只是聽命行事、頂多只有苦勞,在論文首頁的註腳感謝已經不錯了,只能啞巴吃黃連。 其實,不管碩士、還是博士生,不論一般生、還是在職專班,研究所的訓練就是獨立從事研究的能力。大體而言,碩士班的用意是要考察學生是否可以走學術研究路線,如果是可造之材,當然要鼓勵好好寫論文,然後再進一步推薦念博士班;介紹信的好壞決定是否會有獎學金,一般美國人不會頭腦壞掉、自費念博士的。相對地,如果只是泛泛之輩、沒有自己的想法,老師通常會叫學生隨便寫個短論(essay)、趕緊畢業超生,沒有必要浪費金錢跟青春,不然換學校念好了。 在台灣,不少人囿於科舉的窠臼,相信博士就是狀元,士而優則學,如果記憶不好、不會考國家考試,起碼也要弄個研究所學位;早期,如果被層峰青睞,博士學位甚至於可以轉換為甲等特考,留學考試是出人頭地的終南捷徑。當然,也有人因為不想太早進入職場,反正大家都在念研究所,拿不拿學位是一回事;對男生而言,至少也可以當作服兵役的緩衝期,老師如果老是催促學生趕快畢業,反而會被視為搞不清狀況而遭白眼。 近年來,政府鼓勵公務人員進修,只要主管同意,可以下班時間去念研究所,碰到好心的老闆,還可以請假。由於退休年金決定於最高的學歷,只要好好修課、以及中規中矩寫論文,就投資報酬率而言,其實是伐得來的,更不用說升遷的機會。當然,由於大學的招生日漸困窘,特別是五花八門的研究所多如牛毛,老師儼然就是學店的仲介,四處招生、疲於奔命,各種在職專班因應而生,學生的來源相當多元,難免良莠不齊,端賴指導教授的良心把關。 有些學生的目標是取得研究所證書,甚至於一開頭就認定是前來買學位的,心存僥倖、銀貨兩訖,當然不會把論文放在心上;如果是頂頭上司來唸書,底下有人陪公子讀書,筆記有人作、報告有人捉刀,論文是如何產生的可想而知。問題出在指導教授的心態,上焉者自我珍惜羽毛,多少還會顧及研究水準;中焉者視為培養社會關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論文起碼也要拿得出去;下焉者把學位當作一門好生意,產官學沆瀣一氣,學位有一定的價碼,誰來操刀不是重點。 儘管如此,還是有相當多的老師跟學生照規矩而來,論文寫作一板一眼。事實上,如果學生沒有任何貢獻,論文有何意義?指導教授豈不自打嘴巴?相對地,即使是在職研究生,實務上往往比老師豐富,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彼此教學相長,老師可以提供理論、及架構,分工合作,不能把學生當作一無是處,尤其是碩專班。在美國,研究所鼓勵學生跟老師討論未來在論文發表的掛名,先小人後君子,以免事後節外生枝。
*《民報》 2018/0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