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報紙

E-mail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二二八事件的反思*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

二二八事件發生在一九四七年,官方估計三萬人左右喪生,今年滿七十一週年。在戒嚴時代,二二八這三字是政治禁忌,即使沒有殺頭、入獄,至少也會被點油做記號。儘管政府在一九九五年將二月二十八日訂定為和平紀念日、並且在次年調整為國定假日,民間照例放假,老師未必能跟學生解釋和平何在。對於政治人物來說,反正各自選取可資使用的部分,看不出對於社會的和解幫助多少。我們應該如何來看待這個歷史事件?

政治立場不同,對於歷史當然會有不同的詮釋。在過去,中國國民黨政府相信事件的背後有匪推波助瀾,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人。相對地,中國共產黨當然不會放過機會弔民伐罪、痛訴國民政府的殘暴。李登輝總統時期有『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行政院設置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基本上是低調採取金錢補償。馬英九總統則定調為「國家暴力」,不脫傳統官逼民反的看法。站在台灣民族主義的立場,二二八事件終於讓台灣人覺悟要有自己的國家。

對於不少民進黨、或所謂本土派來說,既然已經把蔣介石定位為下令屠殺的元兇,接下來就是透過『轉型正義條例』進行威權象徵的移除,包括他的銅像、及紀念堂,頂多再補遺漏的後續羅織,歷史教科書的那一頁就可以彌封起來了。事實上,儘管每年的二二八紀念儀式行禮如儀,即使眾人不願意觸及,社會上依然藍綠壁壘分明,而且與省籍齟齬高度重疊,甚至於國家的統獨定位相互強化,更不用說國家認同、及民族認同。

從外來從統治者的角度來看,台灣是中國領土擴張的一個小插曲,台灣人再怎麼強悍,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再多的民變也抵擋不了渡海前來馳援的大軍。即使滿清在洪楊起事之後無力節制台灣,紳依然難逃輸誠的命運。甲午戰後,台灣被割讓日本,殖民統治讓台灣人對唐山藕斷絲連,頂多只有仿效愛爾蘭人在大英帝國下取得自治的想像,不像朝鮮人、安南人已經有獨立建國的理念。一直要到二二八事件爆發,台灣人才真正有跟中國切斷臍帶的想法。

不談統派企盼終極統一,國民黨著眼革新保台、民進黨盤算取而代之,本質上是競逐中國民國政權,跟中華人民共和國糾纏不清;既然魚目混珠,在國際上當然走不出去,而所謂的維持現狀只是且戰且走,看不出隧道的出口。由於死守中華民國體制,所謂的改革抱殘守缺、欺世盜名。最重要的課題是如何凝聚兩千三百萬人的民族意識,讓大家可以體會到,儘管眾人有不同的血緣、語言、或是來源,彼此是福禍與共的生命共同體、想要一起打造一個現代的民族國家。

那麼,二二八事件要對所有的台灣住民都有意義:首先,假使有人還在津津樂道美國託管,那是自我麻醉。再來,就國家的角色而言,擺脫國民黨的黨國體制,要是財團宰制的陰影不去,再多的所謂改革也是不過是擦脂抹粉。更重要的,如果只是有當家作主,也不過是把少數統治改為多數統治,雖然合乎代議民主的多數決,卻讓人數少的族群心存戒心;從『轉型正義條例』的立法過程,很難不讓原住民族質疑這只不過是漢人的國度,遑論和平,這是最終的道德考驗。

 


*法律 2018/02/2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