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報紙

E-mail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邦聯及國協*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

邦聯(confederation, confederacy)是國與國之間的鬆散結合,通常是為了特定目的而共襄盛舉,譬如經濟、或是防衛;相較於聯邦(federation)是國家的一種形式,由於邦聯不是一個國家、又沒有中央政府、沒有義務,成員隨時可以割席而去。國協(commonwealth)則比較像是國際組織,往往是因為文化感情、或是歷史因素而結合,更沒有約束力。

就歷史上的發展來看,邦聯可以說是國家之間過渡時期的試婚,如果雙方合意,就可以進一步結合為聯邦。譬如美國在『邦聯條款』(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下的安排(1781-89),後來發現沒有效率,才深化為聯邦。又如瑞士在轉化為聯邦之前,有很長的時間採取防衛性的邦聯(1291-1848)。同樣地,日耳曼人在神聖羅馬帝國分解後、第二帝國出現前,先後有日耳曼邦聯(1815-66)、以及北日耳曼邦聯(1867-71)。

戰後,實際上結合的邦聯不多,比較特別的是阿拉伯人國家前後嘗試過阿伯聯邦(1958,伊拉克與約旦)、聯合阿拉伯共和國(1958-61,埃及與敘利亞)、聯合阿拉伯國(1958-61,聯合阿拉伯共和國與北葉門)、阿拉伯共和國聯邦(1972-77,利比亞、埃及與敘利亞),不管名稱如何,實質上都是邦聯,可以說是泛阿拉伯主義的形式。另外,塞內加爾(法屬)與甘比亞(應屬)也短暫結合成塞內甘比亞邦聯(1982-89)。俄羅斯與白俄在1996年簽約結為國協、次年簽約為聯盟國(union state),性質不詳、還在發展之中,頂多算是邦聯。

邦聯也往往被拿來當藕斷絲連的最後手段,譬如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分手、南斯拉夫聯邦崩盤、或是蘇聯解體之前,有點死馬當活馬醫的味道,也就是垂死掙扎。又如立陶宛當年倡議國合組黑海波海邦聯(波海三國、烏克蘭、及白俄羅斯),用意是防範俄羅斯。在高加索地區,過去也有合組高加索邦聯之議。不過,瑞士的國名是邦聯,其實是聯邦國家;至於加拿大的立國雖稱邦聯化,其實是聯邦。

近年來,國際社會面對多元族群多元民族國家的齟齬,勸和不勸離,也有一些相關邦聯的討論,譬如伊拉克、敘利亞、奈及利亞、賽浦路斯、蘇丹與南蘇丹、阿布哈茲與喬治亞、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巴勒斯坦與約旦、甚至於蘇格蘭與英國。比較特別的是由肯亞、烏干達、坦桑尼亞、盧安達、蒲隆地、以及南蘇丹所組成的東非共同體,今年決議深化為政治邦聯,值得觀察。

比較特別的是歐盟,雖然形式上是國際組織,實質上是如假包換的邦聯,近年則因為成員國的局部主權讓渡,可以視為「聯邦式的邦聯」。另外,南斯拉夫解體後成立的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由波赫聯邦(Federation of Bosnia and Herzegovina)、及塞爾維亞共和國(Republika Srpska)這兩政治體所組成,表面上是一個國家,由於中央政府權力不多,因此實際上是「邦聯式的聯邦」。

國際上目前的國協有兩個。大英國協(Commonwealth of Nations)是由52個前英國的屬地、或殖民地所組成,過去有關稅減讓的好處,現在除了每四年一次的國協運動會、或是文化交流,對於比較有爭議性的課題,未必大家都賣英國女王的帳。獨立國協(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是蘇聯解體後所組成,有自由貿易區的性質;波海三國不願意加入,喬治亞因為在2008年為了領土紛爭與俄羅斯開戰而退出,而烏克蘭也因為失去克里米亞而耿耿於懷。最後,波多黎各名稱國協,實際上是屬地;澳洲的國名是國協,其實是聯邦國家。

 


* 2018/01/1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