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報紙

E-mail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光復、還是再征服?*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

小時候,學校會要我們唱〈台灣光復歌〉:

燈結彩喜洋洋,勝利歌兒大家唱,

唱遍城市和村莊,台灣光復不能忘。

不能忘,常思量,不能忘,常思量。

國家恩惠情分深長,不能忘。

重點在於提醒我們,不能忘記國家的恩情,彷彿一輩子還不了。父親那一輩經歷的是「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反共抗俄、殺豬拔毛」時期,學生的責任就是上街遊行舉方形標語字排,熱熱鬧鬧、行禮如儀。祖父那一代好不容易熬過殖民統治到「光復」,除了回來接收的半山仔,大家戒慎小心,沒想到盼來一個土匪政權,跟歷來的外來統治者差不多。

不少國家都有勝利日(Victory Day),慶祝打敗敵國。歐洲國家(包含中、東歐)戰後為了紀念希特勒投降,大多在五月九號左右有解放日、或是勝利日。伊比利亞半島在西元711年被回教徒入侵,直到1492年才把最後一個回教政權趕走,他們稱為reconquista(英文reconquest),意思是奪回失土。在拉丁美洲國家,西班牙復辟的波旁王朝視屬地為殖民地、極端欺凌壓榨,海外臣民認為形同「再征服」,終於仿效美國追求獨立。

這些西屬美洲的獨立運動,絕大多數跟當地的原住民族無關,而是由早年軍事征服者、或墾殖者的後裔所領導,稱為「土生仔」(creoles)。由於西班牙政府不信任他們,總督府的高階絕大多數由半島跨海前來,稱為「半島人」(peninsulars);新移民自認為天生高人一等,即使地位卑下者都睥睨本地人。土生仔不服半島人所享有的特權、痛恨對方的傲慢與偏見,在自卑中卻又不知不覺中模仿對方的自大,瞧不起原住民、黑人、或混血者。顯然,政治獨立未必有社會革命。

相較於蔣經國的「革新保台」,李登輝被譽為「台灣民主之父」,認為「中華民國在台灣」(或中華民國在台灣)是中華民國的第二共和。民進黨自從在1999年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以來,基調是台灣已經獨立、只是國名叫中華民國,陳水扁政府所揭的「中華民國是台灣」,就是借殼上市。蔡英文乾脆定位「台灣是中華民國」,依違於馬英九與李登輝之間,說好聽是第三共和,說穿了就是如假包換的「兩個中國」;既然強調維持現狀,當然不會有結構性的變革。

不管是當家作主、還是取而代之,依然是保守的政權,借用拉丁美洲的比喻,也不過是土生仔要求跟半島人平起平坐,沒有必要從事體制的改革。半島人注定是過渡時期的心理狀態,畢竟第二代一定是土生土長;終究,權力的分享之後,兩者都還是要面對母國政治控制的野心。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究竟要選擇偏安、還是追求真正的獨立,取決於這些既得利益者判斷,到底能繼續庇蔭於中華民國多久。這塊落漆的招牌,平日或可遮風避雨,終究能否抵擋颱風帶來的狂風暴雨?

在現代台灣認同的建構,台灣人意識的基礎就是抗爭;既然沒有共同的集體記憶,何來「回到初衷」?當下的民進黨政府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只知道複製國民黨的恩寵收買,自然對於前來都會抗議的族人百般揶揄。對於原住民來說,外來政權來來去去,內部殖民的本質不會改變,只是支配的手段不同,多了一層由下而上、審議式民主的包裝;所謂的轉型正義,也不過是清理戰場的良心湯,用來確認漢人政權的工具。「光輝的十月」,絕非光復、而是再征服。

 


*民報 2017/10/1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