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魁斯林(Vidkun Quisling¸ 1887-1945)是二次大戰期間納粹扶植的挪威總理(1942-45),職業軍人出身、官拜陸軍少校,當過外交官、以及國防部長(1931-33),因為厭倦民主政治而組織挪威版的納粹黨。在戰爭期間,他偷偷地把挪威的國防機密洩漏給德國,還發動政變上廣播電台宣布自己是首相、下令終止對抗德軍的動員,讓德國以輕易攻下挪威、得以防止盟軍包抄,也因此贏得希特勒的歡心而讓他當傀儡。德國無條件投降,魁斯林束手就擒,儘管挪威在1905年已經廢除死刑,流亡政府特地恢復死刑,以叛國罪加以槍斃。 大體而言,挪威人相信他罪該萬死,罪名包括親自到德國拜託希特勒出兵、以非法的方式推翻民選政府、在德國人的指使下通過眾多不利國人的法令、把年輕人送到前線對抗蘇聯紅軍、及將700名境內猶太人遞解送往集中營(只有25人生還)。最惡名昭彰的是Gunnar Eilifsen事件,當時,有五名年輕女孩沒有到強迫勞動營報到,身為警官的Eilifsen拒絕逮捕,結果,魁斯林偽政權匆匆地通過一項法律將他處死,這是魁斯林被判死罪的關鍵之一。 也有人說魁斯林是道德崇高而又悲天憫人的好人、甚至於是英雄,因為他相信只要跟希特勒在戰場合作、德國就沒有必要併吞挪威,而挪威就可以維持獨立。他是挪威軍校有史以來成績最好的學生,曾經跟諾貝爾和平獎得主Fridtjof Nansen聯手救助了無數的俄羅斯飢民;也有人說,德軍入境後,挪威國王跟政府逃之夭夭,要不是魁斯林出面收拾殘局,不知有多少挪威軍人要殞命,所以,他只不過是運氣不好、站在失敗的一邊。聽說他死前最後的一句話是:「我是無辜的!」挪威學者Johan Galtung說他是「跑錯舞台、念錯台詞的小丑」。 不管如何,魁斯林這個字在西方成為跟敵人佔領軍合作者(collaborator)的同義詞。根據奧地利裔哈佛大學教授Stanley Hoffmann,通敵者有兩個面向,一個面向是在意願上主動跟被動、另一個面向是出於懦弱或是意識形態,那麼,魁斯林是志願而思想型的通敵者,絕大多數的人則是非志願而不得不聽命行事。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有些人看來唯唯諾諾、卻又投懷送抱,反正大家都是這樣、一起不要臉,頂多是集體的原罪;另外有些人儘管猶抱琵琶半遮面,表面上是有點為難,其實是暗地知道絕對有好處,有奶就是娘,不要說穿了就好。
在日本佔領朝鮮時期,慰安婦政策分為兩個階段。一開始,殖民者會跟韓國仕紳開口要求提供年輕的女孩。這些人不敢說不,要想辦法達到配額,就動腦筋到邊遠地區、或是窮人家的小孩,連哄帶騙,說是介紹到外地工作。到了戰爭加緊,也就顧不得那麼多直接徵召。殖民者當然是加害者,「降低強暴」只是藉口;當然也有些受害者是咬緊牙根、只要不在故鄉被看到就好;至於那些幫兇,其實就是三七仔,絕對不是無辜的受害者。早期,日本人在台灣也有類似的需索,人口販子往往是地方上有點地位的人。 中文有走狗、英文有lackey,都是指幫著外人在欺負自己人而得利者,不管是政治打手、經濟買辦、甚至於學術走卒。其實,狗是相當忠於人類的動物,搖尾乞憐,很難不喜歡。有一回跟辜寬敏老先生吃便當,吞雲吐霧中,他慢條斯理地說:他自己一直想知道「辜」這個字有什麼源由,後來查來查去,才發現,反正就是做壞事的意思。辜老真是懂得自我解嘲的幽默,不像有些人助桀為虐,吠得比狗還兇。
*《民報》 2017/08/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