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報紙

E-mail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煤站、保護國、還是殖民地──美國在鍍金時期對台灣的覬覦*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

「鍍金時期」(Gilded Age)是指美國十九世紀下半葉,約略是指在1870-1900年中間這三十年。美國在獨立建國後,在「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的理念領導之下積極擴張領土,往北是英屬北美領地(加拿大)、往南是加勒比海、往西則是太平洋海岸。在與英國化解奧勒岡爭議(1846)、及取得加州之後(1848),美國已經沒有陸地邊疆可以開發,因此必須往海外發展,太平洋是一條出路。

其實,美國捕鯨船在十八世紀末已經出現在北太平洋,然而,由於爆發南北戰爭(1861-65),政府對於亞洲並不太熱衷。真正通盤劃擴張太平洋的是海軍提督培里Commodore Matthew C. Perry。在他的戰略思維中,赤道以北的太平洋有四個重要據點,包括夏威夷、沖繩、台灣、及小原群島,必須想辦法拿來當作煤站、軍港、甚至於農墾地。為了控制由舊金山通往東京及中國的貿易航線,培里鼓吹小原群島獨立,又以美金十元月租那霸港,同時主張將台灣納為保護國,以便在基隆建立軍事基地。

在鴉片戰爭(1840-42)後,中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開放通商口岸,時有船隻在台灣海域擱淺、或沈沒,人員往往被俘為奴、甚至於殺害,中國政府無所作為,各國相當頭痛,美國駐大清國專員義華業Alexander H. Everett要求政府派遣戰艦護衛。在1847年,英、美海軍發現台灣蘊藏高品質的煤礦;次年,國會決議成立遠東汽船航線,煤站的設置更是迫切。

培里強迫日本開港後,在1853年派遣Joel Abbot上尉率領巡防艦馬其頓號前來台灣,一方面調查可能生還的船員、另一方面勘查煤礦開採的可能,進行探的是培里分遣隊的司鐸George Jones;培里讀兩人的報告後寫信給總統皮爾斯(Franklin Pierce),建議將台灣納為保護國,並以基隆作為軍事要寨,一來當作貿易轉口港、二來進行農業墾殖,不過並未被採納。在這同時,人在澳門的生意人Townshend Harris(日後首任駐日領事)寫了一封長達119頁的信給摯友國務卿William L. Marcy,建議跟中國、或是原住民族買下台灣,當作勢力範圍,還是沒有被接受。

 

1855年,美商W. M. Robinet與兩家美國公司Nye Brothers & Co.Williams, Anthon & Co.共同取得台灣樟腦專買權、並且在高雄壽山升起花旗,條件是美國在必要的時候提供軍艦給台灣道台對抗海盜;在1856年,美國駐廈門領事Thomas H. Hyatt向駐大清國專員伯駕(Peter Parker)建議,要求中國政府同意在台灣採購煤,可以降低成本。伯駕是醫師出身的長老教會牧師,他在1857年建議美國政府聯手英國、及法國,分別佔領台灣、舟山群島、及韓國,以換取中國『望廈條約』換約談判讓步。在1857年,在台美商Gideon Nye, Jr.建議美軍佔領台灣東部,W. M. Robinet甚至於建議伯駕支持台灣獨立、成立積弱的政府,英、法、俄等國應該不會反對。

或許是因為擔心英國獨吞台灣,伯駕從權力均衡的角度分析,認為英國既然已經擁有香港,應該不會反對美國併吞台灣才對;國務卿William L. Marcy裝聾作啞,把領土取得的權力推給國會。對於東印度分遣隊司令James Armstrong來說,由於兵力不足,要打敗中國是一回事,要佔領台灣又是另一回事。儘管如此,Armstrong還是派陸戰隊上尉John D. Simms準備進軍台灣,新總統布坎南(James Buchanan的駐大清國公使列衛廉(William B. Reed強烈反對,他說:「殖民東方尚非我國的政策」;事實上,美國當時並未與中國交戰。

1958年,美國跟中國簽訂『天津條約』,安平開放為通商口岸,國務卿卡斯(Lewis Cass)對於亞洲意興闌珊。在1867年,美國商船羅發號Rover)於台灣外海沈沒、上岸船員被殺,駐廈門領事李仙德Charles W. LeGendre率領戰艦興師問罪。海軍少將Henry H. Bell率領的亞太分遣隊由上海姍姍來遲,稱「福爾摩沙遠征」(Formosa Expedition),陸戰隊遇伏,領隊的Alexander S. Mackenzie中尉身亡。迄今,有三艘美國艦艇以他的名字來命名。

 


* 2017/04/2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