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英九政府在下台前針對中學語文及社會領域進行所謂的「課綱微調」,引起社會強烈反彈,特別是歷史科,高中生還發動「反黑箱課綱運動」包圍教育部,甚至於發生學生林冠華死諫事件。去年大選過後,立法院決議撤回這份高度爭議的課綱,蔡英文政府上台,教育部長潘文忠宣布加以廢止。半年多來,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中研院研究員張茂桂召集小組,積極展開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的研修,我們受邀參與諮詢會議,將初步的觀察分享大家。 我們先前銜命閱讀各版中學歷史教科書,發現相關原住民族的介紹是以史前考古為止,然後多半就直接跳到民主化以後的原權運動描述,可以看出是聊備一格的呈現。誠然,研議中的課綱明顯有稍多的篇幅,可惜仍然是以漢人為中心的理解,令人擔心未來教科書的書寫是否仍然跳不出「他者化」的窠臼?令人安慰的是,召集人會前承認運作過程尚難面面俱到、會後應允另外針對原住民族加開諮詢會議,包括基本名詞究竟是「原住民」、還是「原住民族」。 事實上,自從漢人進入台灣以後,原住民族並未銷聲匿跡,譬如西拉雅族與荷蘭合作、鄭氏鎮壓平埔族、以及巴則海族與霧峰林家征戰太平天國等等,並非只有可供政治消費的牡丹社事件、以及霧社事件,還有赤裸裸滅族的大港口事件。又如原住民族的土地流失,如果不能介紹偷、騙、搶的歷史,只有交代日本、及國民黨政府的強制掠奪,就無法理解為何原住民族菁英在寒風冷雨露宿街頭凱道、抗議原民會近日公布的『原住民族土地劃設辦法』。 就歷史及地理科目來看,大體承續李登輝政府的作法,也就是當年杜正勝所提的「同心圓」,由台灣、中國、到世界,也因此,中國佔了三分之一的篇幅。不管是從文化血緣、或是知彼知己的角度,當然不能不理解中國。然而,要我們的學子不僅要懂中國的歷史地理,甚至於還要知道當代中國的政治及經濟,真懷疑對於自己的歷史可以有多少機會去認識,譬如派系的發展、清朝的閩客械鬥、低量價對農民的強迫儲蓄、國家統合主義遺留的靠行制度?綱要問到是否應該在東亞歷史的脈絡來看中國史,更基本的問題是:「有必要學這麼多中國的東西嗎?」 多元文化是課綱的基本精神,值得讚許,只不過,還是停留在「學習」文化差異,也就是浮光掠影介紹非漢人的文化,這種東方主義的呈現,表面上是欣賞,其實還是掩飾不了消費的本質。也因此,所謂的「包容、尊重」停留在口惠,並未觸及消極的反歧視、更不用說積極的少數權利保障;難怪,西方國家為了歷史正義所實施的affirmative action只被委婉地提及。事實上,如果以美澳紐加所服膺的多元法學觀點來看,原住民族的慣習法(customary law)應該有起碼的篇幅。 總之,在很短的期限內,研修小組的辛苦是必須肯定的。不過,我們也必須指出,舊有的框架還是很難擺脫,也就是說,即使由「中國化」到「台灣化」,如果文化價值不能碰觸,改革依然牛步、甚至於蝸牛化。譬如族群齟齬在民主化過程有待化解,和諧平等的族群關係是可欲的目標,課綱還是老生常談「文化平等」,似乎連「族群」兩個字都覺得不方便。會議中,第一線的老師一再表達教不完的焦慮,而小組也對於「考試領導教學」的無奈。坦誠而言,如果集思廣益所研修的課綱、教材沒有用,無法掃除填鴨的科舉遺毒,豈不是作白工?
*《民報》 2017/03/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