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報紙

E-mail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牡丹社事件背後的美國因素*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

明治維新(1868)之後,日本對外躍躍欲試,在1874年以54名琉球宮古島船難漂民1871年被台灣原住民族殺害為由出兵台灣,也就是「牡丹社事件」。事後,日本與中國簽訂『北京專約』取得琉球的主權,進而在1879年逕自將琉球納為沖繩縣。一般的解釋是日本打算以領土擴張來擠身強權之列,台灣只是牛刀小試,另外,政府也有轉移內部異議的用意,與其大張旗鼓攻打韓國、不如藉口懲中國的邊陲。美國外交官在幕後火上加油,色厲內荏的政府則相當曖昧。

中國在鴉片戰爭(1839-42)後被迫開放通商口岸,西方國家船隻頻繁穿梭台灣海峽,偶有觸礁擱淺沈船,不免貨物遭受打劫、甚至於人員被劫持勒索。美國在1844年跟中國簽訂『望廈條約』,取得五口通商口岸。在1867年,美國商船羅發號Rover)沈沒、船員上岸幾乎全數遇難,無能的中國官府消極以待,美國海軍陸戰隊登陸無功,後由駐廈門領事李仙德Charles W. LeGendre瑯嶠(恆春)十八社大頭目卓篤簽訂『親善盟約』(1869),約定不再攻擊西方人。

由培理(Matthew C. Perry將軍強迫日本開國(1853)、到簽訂通商條約(1858),美國軟硬兼施、循循善誘;終究,美國對於遙遠的東亞鞭長莫及,不願意付出太多的心力,頂多以和事佬自居。在1871年,日本與中國簽訂『修好條規』,美國駐日公使德隆Charles E. DeLong擔心雙方進一步結盟,鼓吹日本擴張韓國、及中國,希望能將日本拉向美國、以及西方陣營;不久,琉球宮古島漂民在瑯嶠登陸遇害,他鼓勵日本出兵台灣、甚至不惜與中國開戰。

李仙德在1866年被派到廈門,羅發號事件後四次前來台灣勘查,寫了一本小冊子原住民族福爾摩沙是中華帝國一部分嗎?》Is Aboriginal Formosa a Part of the Chinese Empire?);因為老是越級報告而惹惱駐中國公使鏤斐迪(Frederick F. Low,回華府過境日本,德隆說服擔任顧問,日本人甚至於不排除任命為總督。李仙德告訴外務大臣副島種臣,中國自知台灣不保,不如由日本出面接手統治;他判斷只要兩千兵力就足以攻下台灣,副島則表示可以輕易地出兵一萬。

當美國政府獲悉日本即將興師問罪,禁止國人介入日本軍事行動,李仙德乾脆辭職投效日本,在1873隨副島前往中國交涉修訂『修好條規』,中國視之為眼中釘。副島因為征韓論政爭而下野,李仙德繼續向内務大臣大隈重信提供建言,主張日本為了抗拒英國及俄羅斯必須擴張。李仙德為了安排運兵船隻前往廈門,被美國領事J. J. Henderson逮捕,因為無法可罰,他很快獲得釋放,立即跟隨大久保利通前往中國談判,遊說英國駐北京公使威妥瑪(Thomas F. Wade)調停。

中、日雙方無意擴大事端,簽訂『北京專約』(1874)。談判後,李仙德跟大重信分析,儘管賠款金額不足,日本陸軍跟海軍在遠征獲得寶貴的經驗。英國駐日公使巴夏禮Harry S. Parkes大惑不解,為何「中國願意花錢讓人家侵門踏戶」(China’s willingness to pay to be invaded)?總之,日本透過牡丹社事件,攻打台灣,雖然並未如願在東南建立軍事殖民地、卻取得琉球,應該是伐得來;二十年後,日本在甲午戰爭打敗中國,這回不再客氣,大方開口需索台灣。

1909年,已經離開政壇擔任早稻田校長的大重信提及:「李仙德主張日本應該併吞韓國、台灣、以及滿州,半包圍中國、威脅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成為亞洲的領導者」。大重信還有印象,西鄉隆盛、以及副島種臣過去時常找李仙德聊天,就不知他對於征韓武斷派的思想有多大影響。李仙德究竟是煽風點火,還是宛如《法櫃奇兵》中的印第安那·瓊斯,只是追逐名利的冒險家?此番,美國隔岸觀火、維持中立,只不過未來,雙方為了稱霸太平洋不免一戰。

 


*民報 2017/02/1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