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面對近日用電量劇增,閣揆林全日前表示,由於電力調整要一段時間,在「轉時除役、不再延役」的前提下,只要「安全、可啟用」,將朝啟用核一廠一號機方向思考。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進一步說明,非核家園是社會的共識、如期除役是政府的政策,「在供電吃緊可能造成限電的危機時,必須以穩健的方式達成非核家園的最終目標。」民進黨政府堆砌一些條件式的修辭,講白話一點,就是打算重新啟用被黨籍立委停機十七個月的核一廠一號機。聞訊,環保團體揚言控告林全涉嫌違反公共危險罪。 其實,這不是民進黨新政府首度作政策髮夾彎改變,譬如早先將原本的『兩國協議監督條例』草案調整為「兩岸」,已經讓太陽花學運世代老大不高興。同樣地,內定農委會主委曹啟鴻還沒有走馬上任,被媒體問到是否開放含瘦肉精美豬,他坦承是否開放並非農委會所能決定,不過「應該是這個方向」。他除了先打預防針「已在做最壞的打算」,還進一步以日本、韓國在全球化下都開放了為由,毫不靦腆地反問:「我們有那種能耐完全不接受嗎?」 坦誠而言,政府的政策並非不能急轉彎,特別是在情勢有重大改變之際,如果抱殘守缺、不能權變,那是把政見當作理念在膜拜,相信絕大多數的選民不會同意的。話又說回來,如果競選之前未能預見上台後即將面對的嚴峻挑戰,除非國內外環境真的驟然出現不可預測的巨變,否則,就表示競選時期的政見規劃不夠專業、或是不夠周詳,再不然就是把政見當作天上掉下來的大餅在畫,那是相當不負責任的態度。 眾所周知,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是候選人以政見來交換選票,誓言在當選後會戮力實踐諾言,而支持者也會以政見的兌現來決定,到底是否會繼續投票給這個政治人物、或是政黨。也因此,所謂的政績應該是指政府實踐政見的程度,而非平安無事把國家預算消化掉就好,更不是蕭規曹隨、把政見的履行丟給官僚體系。如果政見只是當作參考用,政客隨時可以找個藉口恣意改弦更張,臉不紅、氣不喘,吝於跟選民說明,這是哪門子的「史上最會溝通的政府」? 在威權統治時代,在野人士只要敢衝、大罵國民黨、強調不會貪污,就可以獲得老百姓的青睞。隨著民主開放,選民的眼睛雪亮,還要看候選人的政見是否有料、能否捧出牛肉麵來。陳水扁首度參加台北市長選舉,號召專家學者撰寫政策白皮書,儘管當選後發現有政策下游包商唱反調,至少對於民意有起碼的彙整。只不過,到了當選總統後,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在立法院答詢時一句「選舉期間開出的政見支票,不一定表示要兌現」,從此,政客鼻子即使變長也沒有關係。 問題在於我們的政治文化,支持者往往把政治人物當作神明在膜拜,不僅可以容忍食言而肥,甚至於曲意百般維護,一旦聽到有任何批判性的監督就急著跳出來捍衛。沒有錯,蔡英文政府才上台,應該給她一點時間來展現施政的能力;然而,如果支持者看到她似乎有違背競選承諾之際,難道我們必須等到木已成舟才可以講話?試想,路人甲目睹小孩子身陷險象環生的快車道,都會趕緊衝進車陣搶救,更何況作父母的?難不成,支持者是奴才?此風不可長。
*《台灣時報》 2016/0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