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報紙

E-mail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由「台灣地位未定論」談起*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

        有關於台灣的國際地位,國民黨向來以『開羅宣言』(1943)、『波茨坦宣言』(1945)、以及『中日和約』來確認台灣由日本歸還中國。台派則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韓戰爆發後宣布台灣地位留待和約處理(1950/6/27)、而日本在『舊金山和約』(1951/9/8)只放棄台灣、及澎湖,因此主張台灣前途未定。近日,更有議者認為台灣目前屬於當年簽署和約的49個國家。

民進黨自從『台灣前途決議文』(1999)以來的看法是「台灣已經獨立,國名叫做中華民國,只差正名」。基本上,這是承續李登輝的「中華民國台灣化」,也就是「中華民國在台灣」,遞到陳水扁的「中華民國是台灣」,再由蔡英文修成正果為「台灣是中華民國」,將兩者結合為一。回顧戰後的台灣,大體是在中華民國的卵翼下苟延殘喘,也就是所謂的「華獨」。

國民黨政府在1949年內戰兵敗潰逃台灣,大體上是一個中國的流亡政府,伺機奪回正統,也就是三國演義「分久必合、和久必分」的內戰思維。反攻大陸幻滅,蔣經國一方面進行台灣社會的「內地化」,另一方面吸納台灣人樣版著手政權的「在地化」,對外行「兩個中國」。復辟的馬英九政權以「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向中國奉表稱臣,毫不隱藏「化獨漸統」的「終極統一」目標。

戰後以來,中國民國政府有效統治範圍僅及台澎金馬,卻因為1990年代開始的國會全面改選、以及總統直選,終於就地合法、取得統治的正當性;由1996年以來的總統大選投票率來看,至少也有六成六的選民認同中華民國政權(2016),一度還高達八成二(2000)。然而,中華民國當下在國際上的法理獨立地位比科索沃還不如,人家至少還有美國、及歐盟大國(英國、德國、法國)的承認。

其實,在日本統治台灣的早期,中國反清革命份子把台灣當作弱小民族看待,誓言相互扶持;即使建立中華民國,不管是中國國民黨、還是中國共產黨,也是把台灣人跟朝鮮人相提並論為「被壓迫民族」,願意協助掙脫日本殖民統治而獨立。只不過,一旦取得政權,中國自視朝貢體系天朝的故態復萌,把台灣視為邊陲,也就是包含、從屬的關係。

自從十八世紀以來,「人民主權」主要是用來對抗封建的「君權神授」。至於領土的歸屬,最高的原則是「民族自決權」,大家耳熟能詳的是美國總統威爾遜倡議的『十四點計畫』(1918);戰後,聯合國先以『許諾殖民地及民族獨立宣言』(1960)揭,再以『公民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國際公約』(1966)確認,也就是第一條開章明義的「所有的民族都有自決權」。

誠然,民族自決權的適用仍有爭議,譬如「民族」、及「殖民地」的定義,而且就一次大戰的經驗來看,大體上是戰勝國用來裂解戰敗國。只不過,冷戰結束以來,民族自決權幾乎是普的原則,包括蘇聯、南斯拉夫、及捷克斯伐克的解體皆然,只有中國、及俄羅斯還在負隅頑抗。另外,如果內部有爭議,譬如波士尼亞境內的塞爾維亞少數族群要求與祖國統一,自決權會被拒絕。

蔣介石政權戰後銜盟軍之命接收台灣,台灣人的基本態度是不置可否,等到二二八事件爆發後大軍壓境,台灣人幡然悔悟、為時已晚,遑論行使殖民地的民族自決權。由於台灣人對於「民族」一詞拘泥於傳統的漢人血緣、華人文化,只好訴求所謂的「住民自決」,理不直、氣不壯;不過,更重要的應該是多元族群的民族塑造還在進行中。至若諸多「著手獨立」的途徑,只是程序問題。

 


* 2016/05/0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