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科立委走馬上任以來無不力求表現,特別是法案的草擬。根據媒體報導,國會開議不過兩個月光景,光是『食品衛生管理法』,除了行政部門的提案,立委還提了127個對案。另外,也有立委迄今提案超過50個,如果扣掉週末,幾乎是平均一個工作天就可以提出一個草案,不免讓人質疑,到底是立委神通廣大、幕僚群強大、還是濫竽充數? 先前,立法院內政委員會舉辦『政黨法』草案審議公聽會,除了內政部的提案,立委總共又提了7個案,扣掉3個黨團的版本,還有4位民進黨籍立委個別提案,包括葉宜津、黃偉哲、陳亭妃、高志鵬。葉宜津等3人是台南選出的議員,輸人不輸陣,儼然就是把國會的表現當作下屆市長選舉的前哨戰,不敢輕忽。 面對立委拼業績的風氣,民進黨中央希望黨團能先做整合,不過,黨團幹部出面緩頰,表示並非限縮立委的提案權,而是「希望先凝聚共識之後再做提案」。隨後,黨團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民進黨立委又有4個版本,黨團幹部說是否撤案由立委各自決定,好像一時也不方便改掉行之已久的提案方式。 立委之所以競相提案,相當程度受到「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的評鑑影響。該盟自從2007年成立以來,已經舉辦過16次立委評鑑,定期公布各委員會的優秀、及待觀察立委。細看該盟的評鑑標準,包括出席率、質詢率、法律提案數、預決算提案數、公民評鑑、及立委資訊揭露,評鑑的項目相當多元,而且不只是有客觀的指標,還邀請由學者、專家、及NGO代表進行評鑑,不能說不算周延。 只不過,正如考試領導教學難免扭曲教育學習的本質,我們也擔心國會評鑑誤導議員的用心。變動比較大的是提案數,圈內人都知道,資源比較豐富的立委,除了編制內的法案助理,還可以額外聘請記者、研究生幫忙捉刀。當然,就法案的品質而言,如果能拜託專家學者草擬法案,多少可以提高法案品質;然而,萬一只是湊篇數,東抄西抄,甚至於還出現文抄公做賊喊抓賊的荒謬情形,點數如果都一樣,委實不公平。 其實,委員各有專攻、分工,一輩子很可能都在推動特定法案,而法案能否通過,還要看政黨實力。尤其是對於小黨立委來說,除了要四處遊說同仁、及相關部門,往往在朝野協商之下才有可能出線,因此,很難有多的心力去做無謂的提案,可惜,目前的評鑑方式無法反映弱勢者的困境。另外,區域、不分區立委涉及選區服務的有無,角色應該有所不同,就好像老師開課在大學部與研究所、或是本系與共同科,評分的標準不應該一樣。 特別是原住民族立委分為平地、及山地各3名,由複數選區產生,因此,他們的選區跟總統一樣,必須上山下海、跑遍全國,魚與熊掌難以兼得,恐怕不是一般小選區立委可以想像。可惜,目前的評鑑並未考慮採取權重的可能,把重量級拳擊選手跟羽量級的擺在一起比。另外,由「進步人士」所進行的主觀評鑑,也難擺脫輿論的印象式「政治正確」。為了提高評鑑指標的效度(validity)、以及信度(reliability),應該進一步由專家學者蹲點委員會,針對提案、及發言的內容做更細膩的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電影《全民公敵》(Enemy of the State)在結束前有一句發人深省的話:「誰來監督那些監督者的監督者」(Well who’s gonna monitor the monitors of the monitors?),語出拉丁語的說法:(quis custodiet ipsos custodies, Who watches the watchmen)。這是我們的期許。
*《民報》 2016/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