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報紙

E-mail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矯情無助族群和解及轉型正義安邦,我的年輕外省朋友,希望你能了解我的明白*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

        長期以來,族群之間的齟齬一直是左右台灣政局的重大社會分歧,包括政黨認同、民族認同、以及國家定位,特別是所謂的「省籍矛盾」。在第三場總統選舉電視政見發表會上,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把主軸放在族群政策,分別向原住民族、新移民、外省族群、以及客家人對話,相對上比起其他兩位競爭對手來得完整,用心值得肯定。然而,以市場分割的方式對四個族群心戰喊話,好像回答了四個申論題,完稿子如釋重擔,多出來的時間都不願意再碰觸。

        在這些政見中,比較引起媒體關注的是蔡英文跟外省族群所講的「幾句話」,包括「不否認省籍的衝突曾經撕裂台灣的社會」、「也不會否認她所領導的政黨在這個議題上做得不夠好」、「過去的歷史讓外省族群對民進黨產生固定的想法,但這一切的衝突都應該成為過去」、「一個政黨的存在如果造成特定族群的焦慮與威脅,這個政黨就應反省」、以及「如果還有政黨用族群動員撕裂台灣,就應該被人民所唾棄」等等。

        基本上,蔡英文將自己定位為隱形的本省人的代言人,充滿歉意地打自己的小孩給人家看。果真「省籍矛盾這次已不再是選舉議題」,她何必花那麼大的力氣來加以闡述?轉型正義的任務包含清真相、伸張正義、以及尋求和解,如果連起碼的真相都沒有,也就是戰後七十年來省籍之間的族群支配關係,根本談不上要如何矯正歷史上的不公不義,更不用侈談所謂的和解。在這種情況下,不禁讓人質疑未來她如何確保省籍議題「永遠不會在這個國家再度發生」?

        到底民進黨對於化解省籍課題的努力夠不夠,只有作為黨主席的蔡英文可以回答,外人或許沒有資格講話。不過,該黨在2004年通過的『族群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特別指出「國民黨的壓迫並非外省新住民原罪」,也就是「過去的壓迫是國民黨少數特權集團而非特定族群所造成,不應成為外省新住民的原罪」;更重要的是「我們應攜手努力清歷史真相,並恢復受創族群的尊嚴」,這裡所謂「尊嚴受創的族群」應該不是限於外省族群,否則,那是顛倒是非。

        因此,歷史正義不是指二二八事件的平反而已,白色恐怖也不是只有外省人被國民黨迫害,癥結在於國民黨政權為了遂行少數統治,以國家機器綁架外省族群,透過軍公教製造族群階級,構成省籍之間無形的藩籬。在這樣的結構下,實質上是一種省籍之間的垂直分工,表面上的公平競爭是假象,卻掩飾不了立足點不平等的本質。試想,85%的人被迫不能使用母語接受國民教育,那是在多元族群的民主國家無法想像的,用任何理由都無法講得通。

        誠然,經過多年來的互動交往,省籍之間的鴻溝或有些許跨越,尤其是攜手推動台灣的民主化、甚至於追求獨立建國,而外省族群年輕世代的台灣心恐怕遠遠超過「天龍國」的「國語人」。儘管如此,不說結構性、或是文化性的暴力,日常生活對於本省人以「南部人」作為「東方主義」所作的偏見、輕蔑、甚至於訕笑,即使不像「高級外省人」般惡劣囂張公開表現,那種優越感還是令人生厭。因此,如果光是強調外省人被罵「外省豬」的經驗,不談本省人從小被老師被罵「本省人豬腦袋」,也不去探究族群詆毀(ethnic slur)背後的相對剝奪感,這種高度選擇的認知,證明族群和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總之,族群和解不是建立在廉價語言、或曲意奉承,更不是自我貶抑,連國民黨強迫同化的催眠暗示「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用什麼語言都不重要!」都要學舌,那是不可思議。冠冕堂皇的話說太多,無助於省籍歷史糾結的撫平。我的台中中學長巫永福寫過一首詩〈祖國〉,雖然當時創作的用意是針對日本殖民者的差別待遇,現在讀來仍然令人淚下,共之:

 

異族統治下的一視同仁

顯然就是虛偽的語言

虛偽多了便會有苦悶

 


* 2016/01/1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