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報紙

E-mail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利比亞的顛簸民主之路*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

        日前,伊斯蘭國在法國巴黎發動恐怖攻擊,造成嚴重傷亡,西方國家發現不少恐部分子借道北非入境,特別是把利比亞當作跳板,世人才猛然發現,這個在四年前爆發革命的國家,儘管經歷兩次全國性大選,民主政治卻還是風雨飄搖,迄今至少換過五個政府。當下,鬧雙胞的政權弱不禁風,坐視各地軍閥割據,社會幾近於無政府狀態,難怪先前到敘利亞投效伊斯蘭國的武裝份子紛紛回國,令人不勝唏噓,原來,民主化未必是一條筆直的道路。

利比亞過去是土耳其的一部分,後來被割讓成為義大利的殖民地,二次大戰後獲得獨立,格達費在一九六九年發動軍事政變,開始進入長達四十年的個人統治。儘管利比亞富藏油源,可惜由於未能充分用於經濟發展,加上格達費桀傲不馴,老是跟美國唱反調,難怪與古巴的卡斯楚一樣,被視為眼中釘。隨著突尼西亞二〇一〇年底的革命浪潮,阿拉伯之春風起雲湧,利比亞在次年初陷入內戰,經過北約陸空馳援,死於槍戰的格達費被鞭屍。

在二〇一二年,過渡政府透過首度國會選舉產生,被賦予公投制憲的重責,可惜,總理不斷被迫下台換人,政局一直動蕩不安。儘管新政權終於在二〇一四年的大選中出爐,不服輸的舊政府盤據不下,獲得各國承認的新政府只好另起爐灶、遙相對峙。在這權力真空的情勢下,由於缺乏強有力的國家維持起碼的法治跟社會秩序,原有的區域、甚至於部落之間的分歧加劇,大家只好擁兵自重;據估,目前大大小小的武裝團體就有一千起百多,誰也不服誰。

其實,如果比較各國經歷阿拉伯之春民的主化歷程,埃及與巴林的改革份子慘遭鎮壓,敘利亞與葉門均陷入拉鋸戰,突尼西亞的新舊勢力取得妥協,唯有利比亞剷除舊政權。只不過,由於眾人爭相瓜分革命成果,未能致力國家體制打造,因此,即使嘗試過媒體、選舉、司法等途徑,民主政治弱不禁風,終究還是訴諸武力自保。由於聯合國調停無方,阿拉伯聯盟心不在焉,非洲聯盟則力不從心,因此,當下的利比亞儼然就是軍火跳蚤市場,伊斯蘭國有機可乘,馬利、尼日、奈及利亞遲早被波及。

由第三波民主化的經驗來看,從一九八〇、九〇年代的拉丁美洲、亞洲、及東歐,到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中東,起碼的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經濟應該是必要條件,特別是公民在後革命參與民主的意願。然而,更重要的是菁英是否願意達成民主轉型的共識,包括憲政體制、以及選舉制度,坦誠而言,就是權力如何分配的公式。因此,領導力是關鍵的因素,也難怪,利比亞人眼見國家癱瘓的狀態,不禁懷念起當年威權統治的格達費。

儘管格達費長期採取鐵腕手段,卻並未真正鞏固政權,而是利用內部的矛盾來維持恐怖的平衡,而被優渥社會福利收買的百姓則任憑獨裁者揮霍國家財富,因此,他頂多只能算是穿著現代軍服的蘇丹。一旦強人下台,盤根錯節的舊勢力徘徊不去,國家體制殘破的窘境就再也掩藏不了,加上根本缺乏抗爭的傳統、以及強韌的公民社會,曇花一現的革命也不過是骨牌效應。可見,光有選舉的櫥窗,避談人權公義,改革寸步難行,民主鞏固當然緣木求魚。

 


*》社論  2015/12/1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