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根據媒體報導,雲林大成商工校長陳秀娟被爆料,長期藉著代辦學生午餐團膳,涉嫌向業者強索回扣,根如果以每個便當平均八元估計,十四年來的不法所得高達四千萬元,經檢察官約談後聲押獲准。學生便當由早期三十五元、到近年隨物價調漲為四十五元,回扣將近兩成,天下沒有賠錢的生意,難怪家長看不下去向檢調檢舉,連調查人員前往學校蒐證,看到欠佳的菜色都搖頭。學店這麼好賺,原來是瘦了我們小孩的肚皮,尤其是正在發育成長、亟需營養補給的中學生。 大成商工有五十年的歷史,創辦人黃立雪出身縣府教育行政,是陳秀娟的公公,先生黃曙曜任教大學、先前擔任過該校董事長,由此可見,這是典型的家族企業。早年,該校風評還不錯,然而,近年屢有財務糾紛,儘管經過教育部出面改組,指派具有國外教育行政碩士的陳秀娟接任小叔的校長職,卻長年不在學校、由先生代行,因而被百名教師連署要求撤換。既然董事會是家族所掌控,龜腳龜內肉,反正都是自己人,出事是早晚的,就等著被引爆。 對於統治者而言,教育不是在作育英才、或是傳播知識,而是思想的控制,因此,對於私立學校的設立嚴加控制,擔心會被拿來當作培養班底的溫床。譬如日本人視林獻堂等台灣仕紳所創設的台中中學校為毒蛇猛獸,也就是台中一中的前身;同樣地,由朱昭陽創辦的延平學院,受到二二八事件波及,只能轉為中學。此後,如果在地方上能獲准開辦學校者,扣除教會學校,若非跟國民黨有所關連、就是由公立學校退職轉任,反正,就是必須自己人。 在外國,不管是教會、軍事、還是其他寄宿學校,甚至於往上延伸的小型博雅學院,往往是是培養棟樑的搖籃。在台灣,有些私立學校形同補習班轉型而來,以升學率來建立口碑,有時候聲譽超過公立中學,儼然就是貴族學校。其實,私人興學,提供多一條入學的管道,特別是讓未被聯考制度青睞的學子有進修的機會,未嘗不是造福鄉里。只不過,隨著第一代逐漸凋零,接班人未必可以體會當年草創過程的篳路藍縷,經營管理不善是必然的。 曾幾何時,在廣設高中大學的教改潮流下,私立學校紛紛改制,職校改專科、專科變技術學院、技術學院升科技大學,開辦學校成為一門賺錢的生意,財團辦大學、土財主辦中學。在他們的眼中,每個學生代表的是幾十K的孫中山,還有來自教育部的人頭補助挹住;即使不得已退場,呼之欲出的土地變更放寬之議,更意味著一大筆財富,當然是土豪劣紳給覬覦的的對象。 其實,即使是私立學校,應該也是社會的公共財。然而,不少人把學校當作私產、或是投資,將本求利,不要說教職員充斥董事會的親友,有些惡劣的主事者把學校當作提款機,彷彿夜市業者收租、兼養地,旁人無法置喙;至若連學生的午餐費也要抽頭,那是喪盡天良。 我們知道,教育部對於地方中小學的統合視導,已經繁瑣到令基層老師疲於奔命;同樣地,林林總總的評鑑,也嚴重扭曲大學的教學研究。令人納悶的是,為何負責督導的教育部對於私校視若無睹?究竟是因為這些人都是同行而不好意思、還是有什麼惡勢力在後面撐腰而不敢得罪?
*《台灣時報》社論 2015/0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