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生「反課綱」運動如火如荼,坊間流傳多項主要爭議、並且經過媒體整理比較。然而,由「原住民」調整為「原住民族」被類為首條,反對的理由竟然是「有消滅平埔族嫌疑」,完全忽略多年來原住民族正名運動的歷史軌跡。八月一日是「原住民族日」,剛好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公布原住民族政策,特別提醒大家不要忘記平埔族的原住民族身分,看到一些反課綱人士的誤解,顯得荒謬無比。 回顧歷史,由山地同胞、原住民、到原住民族,是經過原運先進的長期奮鬥、並透過兩次憲法增修條文才獲得確認,迄今超過三十年了。那種去污名化的過程,象徵著台灣由少數族群統治到實踐多元族群民主的心路歷程,應該是大家共有的集體經驗,並非原住民族所獨享、亦非國民黨的功勞、也與中國無關,議者不應張冠李戴、一筆抹殺眾人的努力,更不應該把平埔正名的議題混為一談、在傷口上灑鹽巴。 眾所周知,「原住民族」是國際通用名詞Indigenous Peoples的翻譯,這是集體名詞,代表原住民族內部是多元的、因此是複數。相對之下,「原住民」是比較鬆散的用法,有如「客家人」之於「客家族群」,因此,經過聯合國洗禮的原運朋友希望進一步調整為「原住民族」,意味著對於集體權的重視,有別於傳統的個人權。事實上,陳水扁在1999年在蘭嶼簽訂『新的夥伴關係條約』,早已使用「原住民族」,跟課綱微調風馬牛不相及。 至於所謂附和中國用法的指控,那根本是無的放矢。沒錯,中國喜歡吃台灣的豆腐、老把台灣當作他們的一部分,當然令人憤怒。只不過,由於他們認為漢人是中國的原住民族,台灣的原住民族被稱為「高山族」,也就是55個少數民族(national minority)之一;如果以台灣目前的用法來看,這裡所謂的民族就是我們的族群(ethnic group)。這是源自蘇聯的傳統,目前台灣只剩中研院民族所、以及政大民族系還在用;中國近年接受西方的知識,了解漢字「民族」如果是指nation,就有獨立建國的弦外之音,漸漸不用。 對於原住民族來說,目前教科書的問題在於有關族人的篇幅太少、或是偏重於採取漢人觀點;其實,不管有沒有課綱微調,這些呈現不是蜻蜓點水、就是充滿薩伊德所謂的東方主義,跟統獨完全沒有關係。換句話說,不管是原住民、還是原住民族,課本頂多允許月曆般的異國情調,更不用說平埔族。如果硬要詮釋為排除平埔族的陰謀論,恐怕必須提供更具體的證據,不能捕風捉影,否則是損人不利己的作法。 有關於平埔族的原住民族身分,根由在於國民黨政權在戰後以過於漢化為由剝奪身分,就人權的角度來看,不值一哂。坦誠而言,平埔族群歷年來參與原住民族權利運動,同是南島民族的兄弟多半張臂歡迎歸隊。當然,由於涉及政治權力、以及經濟利益的可能排擠,加上政客的刻意分化,推動上還有相當大的對話空間;認定只是技術問題,關鍵在於合理的制度設計,沒有必要落入以夷制夷的圈套。 政治立場可以不同、意識形態應堅持,卻不該指鹿為馬、顛倒是非;同樣地,可以痛恨中國意淫台灣,卻沒有必要傷原住民族的心。去脈絡化的論斷是不負責任的,不管是何種學術。
*《蘋果日報》焦點評論 2015/08/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