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報紙

E-mail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保持現狀」是理性選擇、還是認知偏差?*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

        先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針對美國在台協會(AIT)前執行理事施藍旗日對民進黨中國政策的質疑,表示她將「盡最大力量維持現狀」。日前,她正式接受民進黨提名參選總統,再度強調民進黨處理兩岸關係的基本原則就是「維持兩岸現狀」。我們可以看出來,蔡英文的中國政策大體不脫『台灣前途決議文』(1999)的基調,也就是在不碰中國與國民黨的「九二共識」,接受中華民國在台灣這個現狀,先贏得總統大選再說。

對於民進黨來說,由於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後軍心不振,除非甚囂塵上的第三勢力正式浮出檯面,以逸待勞的蔡英文沒有必要把中國政策交代得太清楚。由歷年來的民調來看,維持現狀的確是民意的主流,因此,就戰術上而言,保持現狀或許是她個人的最佳選擇。然而,我們也不要忽視,根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年度調查,約有三分之一的人主張先維持現狀、再作決定,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贊同永遠維持現狀,這表示說,四分之三的人實際上對於現狀並不滿意,只是對於其他選項的走向並不清楚。

不管是經濟學、或是政治學所謂的理性選擇,是指在評估各種可能選項的效益、以及成本後,選擇兩者比例、或是淨利最高者。不過,假如我們尚未考察對於台灣前途所有可能、而且可行的選項,就認命地接受別人所架構的現狀,當然只是次佳的選擇。我們都知道,民眾之所以選擇現狀,是因為中國對於台灣的領土野心、不讓台灣在國際上獨立自主;我們只要作逆轉測驗(reversal test),問選民「如果中華民國不是現狀,你願意把中華民國當安身立命的目標嗎?」就可以看出中華民國絕非台灣人的真正偏好。

在心裡學上有一種稱為「安於現狀」的偏誤status quo bias),用來描寫不敢偏離現狀的認知狀態。最關鍵的解釋是人們往往對於其他選項的好處缺乏真實的想像、或是只看到負面的可能,光想要贏、卻輸不起,患得患失(loss aversion),一動不如一靜。最常見的例子是不少受薪者無奈地接受不合理的工作條件,不知道還有其他好的選擇,特別是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擔心風險、又怕麻煩,為了省下尋找或是調整工作的交易成本,得過且過、不想費心,寧願當快樂的奴隸。

第二種解釋稱為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講白話就是敝帚自珍,撿到籃裡、端上飯桌的便是菜,這是叫化子、或是難民心態。一般人相信凡是留下來的就是好的,以為所有的酒類越久就越陳、越香;問題是,陳年未必是好酒,很有可能變成了醋,拒絕改變是放棄進步的保守心態。

就倫理學來說,限制大腦選擇、拒絕吃苦的傾向,絕對不利個人的進步,也就是長不大。就政治上而言,這種屈從固定關係的心理、或是不願付出的態度,只會強化現狀的肆虐,特別是中華民國體制。就外交而言,如果習於在他人所指定的框架下做選擇,甘於當人家的扈從缺乏自主,問題是,軟土深掘、委屈未必求全,未來的限制一定會沓而來。

我們知道,變動是世事的常態、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對台灣的老百姓來說,而中華民國的現狀絕非長治久安之道,缺乏的是帶領台灣走出困境的領導者。在渾沌而詭譎的國際局勢下,如果政治菁英把保持現狀當作緩兵之計,那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如果要有效地對不確定性進行風險管理,還是必須對於所有的戰略選項做客觀的通盤評估、再耐心地向選民溝通解釋。倘若經過縝密的思維、加上充分的證據,權衡得失之後,保持現狀或許可以當作理性選擇。

外交大戰略的選擇決定於選項的多寡、選擇的空間、以及決策者的個性。如果真的是走投無路,決策者或許只有逆來順受、含糊其詞的餘地,不出手、顧面子;相對地,如果是前途茫茫,有為者應該勇敢提出願景、帶領眾人走出難關。然而,如果只是根據主觀意識、或是想當然耳的直覺,習慣成自然,求得分、不能失分,那是不負責任的作法,甚至於是捍衛現有不公不義現狀的幫兇。

 


* 2015/04/2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