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復興航空ATR日前空難,造成多名國內外乘客殞命。救人救命要緊,軍民迄今還不放棄搜救。不過,隨著黑盒子的解讀、以及墜機的因素大致釐清,輿論開始有檢討的聲音,希望能藉由此番慘痛的經驗,能預防重大災害的再度發生、以及更有效率的應變。特別是當台北市長柯文哲宣布將救災指揮權移交中央接管之際,隨口說出「等他們準備好再移轉就好」,聽來似乎別有玄機,主管的交通部立即反擊道「今天並沒有什麼要接管、移交」,雙方隔空交火。 根據行政院的說法,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在第一時間就成立了,由交通部長陳建宇擔任指揮官,出面協調國軍、海巡、以及民航局等單位救災,而行政院長毛治國也要求國防部投入協助。然而,不只是在野黨立委抨擊中央把責任丟給地方政府,連執政黨立委都認為中央不夠積極;同樣地,搜救人員也抱怨,直到事發第三天才有中央要員到場,也就是交通部長,關心的程度不夠。 回顧八八水災之後,馬英九總統面對台東母子的陳情說出「你不是見到了嗎」、「我不是來了嗎」,災民質疑總統不具同理心、人民質疑救災不力,馬總統最後被迫向民眾道歉、並承認自己表達不當。高雄氣爆後,馬總統探視斷手掉的災民時說,「打斷手骨顛倒勇」,也被認為是不得體。究竟國家發生重大災變之際,政治人物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大體而言,災民希望能獲得關心、卻不希望他們前來作秀消費。 另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是,到底國家元首是否應該進駐災區。行政院在高雄氣爆後提出「三不」政策(不立專法、不編特別預算、不設專責機構),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而且在事發第八天才願意撥款十六億元協助,也讓人質疑中央政府是否斤斤計較人情由誰來做,當然要被批為冷血。相對之下,九二一地震後,前總統李登輝除多次親赴中部災區訪視、並且積極進行重建,儘管不幸發生前導機打斷樹枝壓死人事件,瑕不掩瑜,迄今仍為百姓傳頌。 其實,就「災害防救法」的規定來看,現有的防災體制大致成形,從中央到地方都有災害防救會報、災害應變中心、以及緊急應變小組。另外,就標準作業程序而言,主管的交通部有「空難災害防救業務計畫」、以及「國內民用航空器空難事件處理原則」及相關的標準作業程序,航空局有「空難災害搶救作業標準手冊」、各航空站有「空難災害緊急應變處理作業程序」,而縣市政府也有「空難災害標準作業程序」。問題在於這些是否聊備一格、平日諸多演習是否應付了事,往往只有在歷經災難、付出慘痛的代價之後,才有辦法檢討調整精進。 此刻,應該沒有人膽敢爭相搶功、規避責任,而城馬英九總統或許只是過於拘泥法定職權分際,未必是因為坐困愁城而刻意神隱。關鍵在於中央政府缺乏常設的災害防救單位,行政院現有的災害防救辦公室層級不夠高,不足整合緊急搶救。多年來,面對日益頻繁的重大天然、或是人為災害,有識之士一直呼籲政府學習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設置國家成立專責防災機構,一方面統籌援助資源的調度、另一方面協調地方政府應變,然而,政府卻以政府改造下的員額限制排拒,令人匪夷所思。
*《台灣時報》社論
2015/0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