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報紙

E-mail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宛如施打類固醇的研究所*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

        我國高等教育面對人口少子化的挑戰,嚴重陷入招生不足的困境。根據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學年新生報到率,學士班有八成四、碩士班七成三,而博士班僅有六成八,可見學位越高、報到率越低。更駭人聽聞的是,竟然有十九間大學的三十六個博士班零註冊,包括所謂的研究頂尖大學,可見供過於求的問題更為嚴重。

在過去,教育是窮人家翻身的為一途徑,戰後胼手胝足走過經濟發展的父母,無不期待子女都有大學可以念,因此,我們如果把大學教育當作公民教育,也算是國家回饋大家的共同奉獻,那是無可厚非的。然而,當研究生氾濫成災、流浪博士四處哀嚎之際,就必須檢討國家資源嚴重浪費的問題;尤有甚者,當碩士只有大學程度、博士只有碩士水準,就一定要追究整體國力低落的責任。

直到一九九〇年代為止,政府把研究生視為國家的資產,因此,站在培育高等人才的角度來看,不管是唸國立、還是私立的碩博士生,通通都可以獲得或多或少的獎助。曾幾何時,隨著廣設大學的腳步加速,高等教育的金字塔頂層也水漲船高,你搞廣化、我弄深化,一個一、二十年的系如果沒有增設研究所,彷彿那是一件丟臉的事,而學校為了提高自己的名氣,只要不賠大錢,當然也樂意打腫臉充胖子。

在外國,除非是跨領域的課題,一般大學只有學系、以及碩士班,行有餘力再擴及博士班,很少獨立創設研究所;台灣卻往往系所分立、分別有系主任跟所長,一堆人有官可以作。由於研究所的師資員額較低,新申請的研究所比較容易搶灘,那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明明是系所合一,名片上的隸屬單位只願意報研究所,那就是虛榮心作祟了;有些老師自以為高人一等、只願意開研究所的課,那也是騙外行人,圈內人都知道,大學部的才不好教。如果說學校是打類固醇的教練,直接面對研究生的老師是最大的幫凶。

推波助瀾的是教育部的「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一般稱為「五年五百億」專案,各大學為了搶食這塊補助大餅,無不卯足勁來書寫計畫、以及顯研究成果。特別是當刊登國際學術期刊等於研究頂尖的同義詞,理工自然科學大量擴編招生,理由無他,就是把這些研究生當作高級廉價勞工看待,碩博士要畢業,必須跟老師一起掛名幾篇有SCI的論文,指導教授有分紅、學生可以獲得學位,各取所需,受傷的是國家的軟實力。

近年來,為了填平招生不足的缺口,各校紛紛設置EMBA或是博士專班,不啻造福真正想要更上一層樓的軍公教人員。然而,竭澤而漁,想盡辦法設所聘人,牽親引戚、呼朋引伴,終究還是一場空夢。還好,私立大學自有一套營運的邏輯,一旦招生不足,勢必快刀斬亂麻,整調撥是免不了的。國立大學或許尚未病入膏肓,不過,當實驗室開始充斥外籍兵團之際,表示主事者還是得過且過,反正,國家元首也不敢得罪高級知識份子。當中央研究院積極爭取頒發學位,還不是跟大學競爭工蟻。

教育部的因應之道是在五年內將一百六十所大專院校減為一百,然而,國會減半的殷鑒不遠。為了避免大學繼續搶錢走火入魔,還是廢掉自欺欺人的學術魔戒五年五百億吧!

 


*台灣時報》社論  2015/01/2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