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民黨在這次九合一地方選舉兵敗如山倒,大體可以算是馬英九總統在期中選舉被當掉,也就是選民對於政績、以及政策的不信任投票。不過,就本質上來看,也可以詮釋為去年九月政爭的延長賽,也就是說,馬英九原先為了擔心選舉失利而被同志逼宮,先是開除立法院長王金平的黨籍、企圖掌控國會,接著又以黨政合一為由修改黨章、避免敗選而被迫辭去黨魁。 人算不如天算,面對憤怒的藍營支持者,不只國民黨秘書長曾永權、以及閣揆江宜樺在第一時間去職,馬英九也黯然辭去黨魁,國人皆曰可殺,連陳長文等還要他乾脆辭去總統以示負責。儘管江宜樺因為食安無能、以及武力鎮壓學運,早就應該切腹自殺,然而,行政首長要扛輔選的責任,有點牛頭不對馬嘴;同樣地,總統的任期固定,除非是因為彈劾、還是罷免而去職,即使是跛腳也要痛苦撐到底,否則是有負選民的託付。 在這樣的氛圍下,輿論已經出現各種修憲的聲音,特別是主張立即將憲政體制調整為內閣制、把總統改為虛位元首。國民黨的說法充滿權謀,也就是情勢對民進黨一片大好的情況下,表明的就是要蔡英文自廢武功;坦誠而言,總統大選不到兩年,卻臨時要改變權力分配的遊戲規則,對於準備參選已久的人並不公平。此外,民選的總統要把權力交給沒有民意基礎的閣揆,有違民主政治的課責精神,除非重回閣揆需經國會同意的老路子,也就是走雙首長制。 憲政體制各有千秋,選擇看目標。內閣制對民意反映敏銳,隨時可以進行倒閣;不過,最大的缺點是可能政權更易頻繁,一天到晚在玩大風吹的遊戲(日本),特別是在政黨體系零碎的情況下,政客的大部分精力將消耗在籌組聯合內閣(比利時)。雙首長的特色是總統與總理的關係因國而異,少數由總統支配(俄羅斯),一些是總理主導(愛爾蘭),多數的則是不斷地在角力修憲、爭議不斷(烏克蘭);即使是一向由總統主導的法國,端賴執政黨在國會的席次,有時候還必須組聯合政府、甚至於左右共治(朝小野大),不確定性太高。 本土派一向主張總統制,最大的理由是總統代表人民主權的行使,又可以在多元族群下領導民族認同的凝聚,當然,也配合選民對於直選總統的權力授與。因此,我們必須捫心自問,到底是我們的領導者所託非人、還是憲政體制有問題?回到我們常用的比喻,假設目標是環島旅行,到底問題出在司機(閣揆)、主人(總統╱選民)、車子(制度)、路況(黨產)、還是天候(中國)? 有人主張換司機(閣揆)、或是換車主(總統),有人推銷大聯合政府(大家輪流開車)、或是落實雙首長制(車主坐在駕駛右邊),也有人認為乾脆改為內閣制(車主不要當後座駕駛)。我們以為,目前的問題是有不少人很不高興,老是被安排坐在行李箱,即使調整駕駛、或是換車子都沒有用。至於國會選制由日式並立制改為德式聯立制,只是自排與手排的差別,還是要先看憲政體制的安排。 我們以為,如果要走名符其實的總統制,最簡便的方式是廢掉沒有名義基礎、卻可以四處撒錢的行政院長。此外,為了讓總統可以直接面對國會,當總統覺得國會的立法窒礙難行而加以否決時,必須將國會的反否決由現行具有內閣制精神的二分之一,提高到三分之二,也就是總統只要掌有國會三分之一加一的席次,就可以避免被朝小野大的國會牽著鼻子走,那才是真正的權責相符。 至於國會選制,民進黨內部有人一直耿耿於懷,認為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先天上有利國民黨,特別是離島、花東、以及原住民、那是失敗主義者的觀點。殊不知,這種選制的最大特色就是對於民意的變動相當敏感,很容易豬羊變色;民進黨此番賺翻了,就是在一些不相上下的縣市翻盤,因為縣市長選舉就是一種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不要妄自菲薄。 在一百年前,英國工黨之所以能夠取代自由黨,除了因為自由黨無法掌握新興選民(工人)的脈動,更要拜賜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所提供的機會結構。如果像火山爆發般的年輕選民無法獲得現有政黨正視,脫鉤的選民勢必醞釀新的政黨、順勢參選總統,屆時,就不知誰要被淘汰了。
*《民報》2014/1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