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E:\home.gif 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報紙

描述: E:\mail.gif E-mail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

蘇格蘭的獨立公投就像鳳凰颱風,儘管預先造成一番緊張,不過,終究還是未能過關,支持獨立的只四成五,大致符合投票前的民調預測。當然,最大的安慰是獨立公投是可以進行的,不是毒蛇猛獸;另外,也有不少人認為英國展現了民主的風範,讓蘇格蘭人實踐了民主價值。誠然,蘇格蘭人雖敗猶榮,然而,是否往獨立更邁進一步、還是擺脫不了與英國糾纏不清的經濟關係。因此,我們還是有必要先清公投程序上的課題。

首先是此番公民投票到底是依據住民自決、還是民族自決?就政治哲學、以及國際法的規範上而言,自決的正當性來自「民族自決權」,也就是聯合國在一九六六年通過的『公民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以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一條第一款所揭示的「所有民族都有自決權,據此有權自由決定其政治地位,並追求其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發展」。因此,前提是這一群人是否在主觀上構成一個民族,也就是想要共同生活在一個自己的國家,而非剛好鬆散地住在一塊土地上的一些人。

不少人津津樂道,認為蘇格蘭超越了血緣、文化,連外國住民都可以投票。我們認為,那是廉價的誤解,畢竟,住民包括公民、及非公民。由於歐盟整合的深化已經由共同市場進入經濟聯盟,勞力可以自由流動,因此,在冷戰結束後,不少新加入歐盟的東歐國家人民西移,譬如英國就有六十五萬波蘭籍移工。歐盟國家目前的傾向是外籍移工可以參與地方選舉,對於全國性的選舉則有所保留。這些人原本就是短期利益取向,不會關心蘇格蘭的長期定位。那麼,到底是英國別有用心視蘇格蘭為地方,還是蘇格蘭人這麼慷慨大方,我們就不得而之了。

再者,英國在戰後有諸多來自大英國協成員的移民,六千三百萬的住民有一成出生於他國,光是來自南亞的移民就有一百五十萬以上。以蘇格蘭的五百萬人口來看,來自英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及愛爾蘭的移民將近一成,還有來自亞洲、非洲、以及美洲的移民;他們未必享有蘇格蘭人的集體記憶、及共同經驗,對於獨立的未來也缺乏樂觀的想像,卻可以扮演關鍵的少數,正如同魁北克獨立公投挫敗在未能獲得新移民、及原住民族的支持,始終功虧一簣。因此,我們可以不管公民的血緣、或是出生地,卻不能忽視如何讓公民凝聚成一個命運共同體,也就是民族認同的形塑。

蘇格蘭在一九七九年的地方分權公投法,門檻訂為選民的四成,因此,僅管贊成者以過半險勝,在六成的投票率下未能過關。這一回的獨立公投雖然採取相對多數,沒有所謂的「鳥籠公投」,投票率也高達八成五,卻不敵倫敦的威脅利誘、以及歐盟跟美國的威脅。由此可見,門檻並非因此,到底公投的門檻應該多高才合理?我們以為,公投應該根據一般政策、憲政改革、以及國家前途,有不同的標準,否則,在社會有相當分歧的情況下,多數民主的機制難免被當作毒蛇猛獸。

最後,如果原住民族(譬如蘭嶼的達悟族)、或是金門馬祖決定以公投出走,大家願意尊重嗎?如果天龍國有五成以上的人支持從台灣獨立、再過渡到與中國統一,就好像克里米亞一樣,可以接受嗎?

 


*台灣時報》專論,2014/09/2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