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F:\home.gif 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事務發展學系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報紙

描述: F:\mail.gif E-mail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

先前,有人在臉書上評論,施××只會寫一些跟國家大事不相干的東西;前一陣子,更有一位學長級的到牽手的研究室叫陣,不屑地說「叫你先生不要老是寫那些有的沒有的」,言下之意,應該把心血全力奉獻在獨立建國等志業。這兩天,也有忘年之交好意建議,「老師,不要管那些不重要的小事」。問題是,甚麼是大事、甚麼是小事?再者,到底大事小事是由誰來決定?更重要的是,如果大家都從小立志做大事、當總統,那麼,社會上的小事、或雜事由誰來作

學者不是教書匠,專業的責任包括教學、研究、以及服務:前兩者有學生的評價、以及學術評鑑;服務不是擔任校內的委員、或是幫同仁的忙,而是社會服務。就政治學者而言,除了參與政策規劃及制度設計,想辦法把理論運用到實務,比較可以作的是寫文章。

如果我們把台灣要變成現代國家的任務化約為「國家肇建」(state-making)、「國家打造」(state-building)、以及「民族塑造」(nation-formation),那麼,前者是指獨立自主的確立、再來是國家制度的劃、最後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三者相輔相成,甚至於必須齊頭並進,未必有優先順序。

一般而言,大家比較關注的是第一項,不外獨立、建國、或是制憲,頂多再加上程序上的公投,也就是所謂的「高政治」(high politics)。如果為了要取得政權而挖空心思要中國加持,那是引止渴;如果畏懼中國到費力把台灣變成美國的第五十一個州,那是本末倒置。

相較之下,政治人物通常不關心制度好壞,因為這些往往無法立即轉換為選票。既然選舉的目標是取而代之、支配國家預算、及建立恩寵效忠,只要能讓自己上台的就是好制度;因此,借殼上市之後,違章建築也是甘之如飴。反正,大家都是共犯結構的部份,只要祭出動搖國本的大旗,一群人出事就沒事,不管是政客、還是學者。

選舉至上,要如何把多元族群凝聚成一個願意替對方設想、關懷、甚至於獻身的民族,那是無關痛癢、甚至於不利政治動員。誠然,要超越原生的差異、結構性的剝奪感,不是一蹴可及;然而,只要大家想要生活在一起,一定會希望這個社會更為完美,就會願意付出心力來改善,那就是共同的想像。

共同體不是血緣、語言、或是宗教的均一,而是彼此有相同的價值觀跟生活方式。在過去,反正國家是外來統治者的,過一天算一天,把國家吃倒也無所謂。其實,我們的硬體建設不輸先進國家,欠缺的是如何串連起來的軟體,也就是有沒有用心,特別是主事者的領導及協調。

因此,國家的大戰略、或是政治制度的設計,那專業訓練,自然有義務去構思政策選項,同時也要想辦法讓非學術圈的人聽得懂。至於日常生活的規範,身為普羅老百姓,當然有權利要求排除障礙(debug),讓社會的運轉更為順暢;對於升斗小民來說,包括食衣住行育樂在內,所有的小事都是大事,如果我們自己不關心,不會有官人主動幫我們設想。

「生平無大志、只求八十分」,這是我的人生哲學。意思是說,分內的事就會認真去作,不會吃碗內、看碗外。只要每個人把自己身邊的事作好,不要得過且過、虛應故事、因循苟且,那麼,社會就會穩定,再求進步,我是這樣相信的。當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當管家婆、大家的生活共識越多,國家定位整合成功的機會較大。

 


*民報2014/08/0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