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兩天,台灣在國際媒體被揭露犯了嚴重的學術詐欺,先前離職的屏東教育大學副教授陳震遠,因為有六十篇論文涉嫌造假而被外國期刊撤銷,這真是國家的奇恥大辱。沒有想到,教育部長蔣偉寧也捲入這個所謂的學術共犯集團,竟然也有五篇與別人共同掛名的論文,經過調查而被人家撤銷;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作為全國教育行政大家長的蔣部長趕緊召開記者會自清,表示並不知道為何會與指導學生陳鎮武(高雄海科大教授)的哥哥陳某人列作者,臉不紅氣不喘,一副無辜受害者狀,真是嘆為觀止。 一般常見的學術醜聞不外捏造實驗數據、再不就是不同程度的抄襲,這回鬧笑話的卻是這位學者向國外期刊投稿,被指控提供編輯一百多個電子信箱作為同行評審用,結果被發現是自己審查自己的論文。據說這是一個排行在前面百分之二十的學術刊物,應該有起碼的學術水準,怎麼會發生這種不可思議的烏龍?還好,知恥近乎勇,負責編輯的美國教授已經下台並且退休。只不過,面對學術圈子的沉痾宿疾,我們要如果想要振衰起弊,恐怕不是追查其國家的研究計畫獎助而已。 學術掛名有起碼的行規,不外是貢獻多的掛比較前面。大體而言,一開頭的時候是母雞帶小雞,先靠老師的名氣來打自己的知名度;等到指導教授在等退休、或是去當學而優則仕,就要小雞帶母雞,以掩飾已經沒有學術生產力、或是無心研究的窘態。魚幫水、水幫魚,各取所需,只要不是挪用學生的論文而不給掛名、或是分贓不均,大概就不會出事;究竟這種學術分工到底是大小包商、還是回饋供養,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 集體掛名司空見慣,特別是在強調團隊研究的自然科學,大家一定有不同程度的貢獻,包括參與討論、文字潤飾、實驗室或器材借用、甚至於幫忙想題目,不一而足;因此,如果看到一長串的作者群,也不要大驚小怪,反正,順水人情,想得到的神就儘量請。影響所及,就是經濟學裡頭的「乘數」(multiplier)效果,講白一點就是公然的集體灌水行徑,只是非學術圈的人看不出門道;就好像在雲彰投長大的小孩,誰沒有吃過斃死豬肉。因為十二年國教而被社會罵翻了的部長,既然不嫌學術研究錦上添花,出事就應該出面承擔才對,畢竟,個人的學術履歷表應該是自己彙整的,總不能推說助理幫你填寫的吧? 這位年輕的學者之所以會如此走火入魔,不過是國內學術歪風的冰山一角,也就是一昧強調使用所謂客觀的論文數量來評定大學的表現,尤其是在外國期刊發表的加總數目,再據之決定國家補助的多寡。在這樣便宜行事的標準下,儘管上頭三申五令,大學的聘任、升等、評鑑、或是獎助,無不還是看個人有沒有能力貢獻學校的點數,急功近利、斤斤計較。大家盲目地衝SCI等業績,坐視理工科技霸凌人文社會,雖是制度使然,反映卻是學術底層的後殖民心態,彷彿一定要透過洋和尚的加持才能肯定自己的努力。當國科會在政府改造後改隸科技部,學術自我邊陲的病態只會惡化。 總之,學生的論文拿去國外發表,指導教授不用再過目,或許是名師出高徒;然而,如果連自己是共同作者都不知道,恐怕難以向世人交代。一再強調「清廉是我的生命」的馬英九總統,是不是應該叫蔣部長下台,以謝國人? *《台灣時報》社論,2014/0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