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報紙

 E-mail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今年台北市長選舉相當熱鬧,藍綠陣營都有多人表達參選意願義,另外,半路還跑出自稱屬於本土的怪柯文哲。後者希望能獲得民進黨的奧援、卻又不願意披綠袍出征,也就是覬覦人家的人脈跟金脈,卻又堅持以無黨籍的身份競選,吃盡民進黨的豆腐,讓對方相當尷尬又為難,迄今未敢輕易推出候選人。

柯文哲的如意算盤相當簡單:台北市的政黨板塊基本盤是藍綠五十五對四十五,無人有力撼動,除非是藍營分裂;在如此簡單的算術之下,如果有辦法讓五趴的選民改變投票行為,一來往,就可以翻盤;接下來,如果由民進黨的候選人出馬,恐怕是難以獲得非綠選民的青睞,因此,由他高舉在野大聯盟的旗幟,應該有機會在天龍國突破重圍。

這樣的思維,基本上是建立在選民不滿朝野兩黨的假設下,也就對馬英九政府恨鐵不成鋼、又無法認同民進黨,因此,選民的政黨認同有所鬆動、甚至於醞釀去。當然,由去年白衫軍戰成名,所謂公民運動躍躍欲試,一方面既有政黨刮目相看、卻又不敢非分之想,另一方面,也有政治人物苦思如何加以吸納、趁機打破現有的僵局,讓柯文哲有樂觀的想像。

一般而言,在一對的情況下,除了個人形象及地緣關係,候選人多半會降低意識型態,另外,為了要全力拼選票過半,雙方會針對最重要的單一議題展開對決。既然如此,淡化政黨色彩應該是可以理解的作法,而看來無釐頭般的笑風格似乎也提供不少知名度及辨識率,然而,要由出身背景聯想到階級的代理人,效果恐怕是還有待觀察。

假設政策立場不分軒輊,而政黨認同又不希望是競選的主軸,那麼,唯一可能的決戰點就是候選人的形象,這時候,要想拉攏的就是沒有強烈政黨認同的獨立選民、或是淺藍選民。多年來,不少人寄望所謂的中間選民,相信他們在重要關頭能扮演臨門一腳的角色;不過,這樣的期待卻未必能獲得實證上的支持。不說突發事件,從台北市長到總統大選,陳水扁的勝利是建立在國民黨的分裂,並非「新中間路線」;謝長廷及蔡英文雖然對於統獨低調,還是難逃政黨投票的結構論。

此番,不少藍色選民紛紛透過民調,表示只要柯文哲不要加入民進黨,自己就有可能琵琶別抱;這樣的陳述值得冷靜思考,細究到底這是戰略轉向的由衷之言、還是進行欺敵戰術。我們知道,台灣的選民已經隨著民主發展的進程,由消極沈默以待轉換為積極玩弄,也就是說,他們的機構效應已經老練到足以操弄敵對陣營的初選民調,因此,這不再是單純的棄保、而是從事誤導。

既然民進黨對於民調的工具性應該是了然於胸,為何會任憑一個初試啼聲的政治素人公然發動「政黨掠奪」?追根究底,還是派系之間的競爭:如果讓非我族類的同志出線,難保是否會坐大而尋求更上一層樓;如果讓新人上場操兵,恐怕會有放水的嫌疑;因此,代理人戰爭是最划算的選擇,儘管會被看破手腳為失敗主義。在二○一六年總統大選之前,還有主席改選、以及總統候選人初選,因此,對一些人來說,當然沒有必要破壞黨內的生態平衡。更何況,在必要的時候,柯文哲模式未嘗不是未來可以走的捷徑。

 


*台灣時報2014/02/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