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月政爭經過百日,馬英九總統雖然暫時化解黨內異議集結的危機,卻未能如願逼迫立法院長王金平去職;此外,由於民眾的強烈反彈,他視為關鍵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還是無法獲得國會背書。惱怒之餘,馬英九把箭頭指向自己人,指責行政院團隊宣傳不力,特別是點名政院發言系統被動,不知使用人民聽得懂得語言才會文宣效果有限。 政府的重大政策不受歡迎,究竟是產品的問題、還是行銷包裝不夠好,國家領導者應該反躬自省,而非只會怪罪在野黨杯葛、或是相關部會不會論述,更不能抱怨老百姓為何不接受。目前,民間團體反對服貿協議的訴求是簽訂過程黑箱作業,事先既沒有作審慎的國內影響評估、也缺乏跟國會密切的磋商,事後又不願意跟人民好好溝通,大家當然會質疑政府是否默許中國人員木馬屠城。 馬英九在二○○八年的總統大選政見,基本上是以經濟倚賴中國為主軸,因此在上台後就積極著手經濟整合,尤其是在兩年後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仗恃國會席次的優勢強渡關山。由於這是通盤的經濟關係協議,選民尚且感受不到抽象框架可能造成的影響;同樣地,接下來的醫藥衛生、核電安全、以及投資保障協議談判,小老百姓只有看到技術性的文字枝節,沒有太多意見。然而,在服貿協議於年中簽署之後,不要說中小企業、以及傳統產業一片譁然,升斗小民也齊聲抗議,因為一旦生效,中國勞力將大軍入境,原本已經不好過的日子將更是難以為繼。 就憲法的基本原則而言,條約簽訂由行政部門主導、核可則是國會的專屬權力,至於行政協議雖然是行政特權,還是要接受國會的監督。當然,以美國的經驗來看,國會為了配合總統推動自由貿易,並不反對讓貿易協定「快速通關」(fast tract),然而,大前提是必須讓國會議員全盤參與,包括加入談判團隊。儘管如此,由於農工及環保團體的抗議,特別是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之後,國會昨是今非,開始採取比較審慎的態度,傾向於不再願意空白授權行政部門進行商業談判。馬英九總統東施效顰,不應該以過時的外國作法矇騙國人。 就實質內容來看,一般的經濟談判是由自由貿易(免關稅)、經關稅同盟(共同區外稅率)、到共同市場(資本及勞力開放),循序漸進、逐漸深化。然而,馬英九政府與中國的經貿談判卻是希望一步到位,也就是先把天羅地網架設好,再好整以暇地把鳥兒一隻隻地抓進來,不怕飛掉半隻。此外就順序而言,應該是先把關稅談妥再來談資本跟勞力的自由流動,現在,政府竟然猴急地開門揖盜,居心叵測。 追根究底,老百姓此番之所以會怒氣衝天,最主要的理由是馬英九總統以WTO的平等互惠原則為藉口,為了滿足特定產業及財團前往中國投資的企圖心,竟然拿中低階層的命脈來投桃報李,這是典型的劫貧濟富的作為。整體來看,這是國民黨政府的政策不被人民接受,不要說行政部門面有難色,大多數黨籍立委也不敢公然當幫兇,怪來怪去,就是不肯檢討錯在哪裡。沒錯,有好的產品還需要起碼的行銷,然而,爛貨再如何包裝,金絮其外、敗絮其中,終究還是要露餡的,政治市場也不例外。 *《台灣時報》社論,2013/1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