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國是會議破局後,沒想到國民兩黨黨魁辯論服貿協定之議,竟然可以閃電拍版定案。唯一可以解釋的,應該是馬英九總統已經覺悟到火燒屁股,不鋌而走險扳回一城不行;同樣地,民進黨主席蘇貞昌自從上回轉進參選台北市長以來,由於努力改變「衝衝衝」的形象,媒體公關經過一段時日的調適,必須有揚眉吐氣的機會,不能老是挨悶拳。 我們知道,民主政治就是政黨政治,朝野透過黨綱及競選訴求來交換支持者的選票,一試定江山,一旦大選決定誰掌控政權,接下來就是在代表人民主權的國會一分高下。陳水扁在兩千年入主總統府,然而,由於朝小野大,一直無法把對選民的承諾轉換為法案。馬英九政府雖然完全執政,卻是不食人間煙火,難怪支持度一洩千里。 我們不知道馬英九到底是拘泥的法匠、還是裝蒜的權謀者,他堅持ECFA是行政協定,因此,只需要事後跟立法院報備就好。然而,不管是憲法、政治學、還是國際法學者都可以告訴我們,國會是總統的擋箭牌,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拿來作為跟外人翻臉的民意依據。同樣地,在野黨也是執政黨的另一道煞車鼓,黑臉白臉,對外都是兄弟。 在李登輝擔任總統時,兩次召開超越黨派的國是會議,確立了民主轉型的基本遊戲規則,特別是國會全面改選、以及總統直選;雖是體制外的運作,卻凝聚了大部分的政治勢力,成功防止保守勢力的復辟。後來,陳水扁一上台就面對亞洲金融風暴,亟需透過三通解圍,在蔡英文的主導下,也有兩次經貿國是會議,只不過,中國拒人千里之外。 一般而言,國是會議由執政黨發動,當然是有求於在野黨義助;相較之下,在野黨要求國是會議,除非國會陷入僵局,難免讓外人產生有求於人的印象,甚至於從陰謀論來看,也可能被解釋為幫政府找台階下。馬英九順著蔡英文的口,原本是離間在野黨;然而,當蔡英文又再玩「議題不等於前提」的老把戲,馬英九不可能把核四的老本都放棄了,當然要全力反撲,讓對方偷雞不成蝕把米。 馬英九自信十足,應該是來自於上回ECFA辯論痛宰對手,特別是蔡英文一番當選後不會改變前朝政策的說法,迄今令人印象猶深。民進黨一向被定位為不熟財經,因此,一定要想辦法要改變外人的刻板印象,而蘇貞昌閣揆任內並未曾通盤展現涉外政策的論述,當然不會放棄天外飛來良機。 比較特別是,公民團體嗆聲,朝野政黨辯論不能取代各種產業的參與權。在共和主義當道之際,舉世強調公民政治參與的義務,我們不禁要問,街頭展現壓力之後,接下來,要透過甚麼樣的途徑來表達立場;換句話說,在政治動員及組織之後,即使有專業的鑽研,更要如何著手彙整、以及進入決策的黑盒子。 如果是服膺傳統的代議政治,不管如何合縱連橫,終究還是要回到國會:即便採行新組合主義的北歐國家,也就是政府事先取得社會各方勢力的妥協公式,接著也是要在體制內落實。因此,不管是利益團體、還是社運團體,經過實力的展現及表態,最後還是必須抉擇,到底要跟現有的政黨結盟、還是另起爐灶。如果嫌惡選舉政治,那麼,至少也應該提出可行的對案,而非虛無地狗吠火車。 *《聯合報》2013/0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