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民黨日前舉行年度的中常委改選,選出三十二人,另外七席指定中常委也已出爐。由當選名單來看,不外立委、以及所謂的官二代,黨內政治要角意興闌珊,可見中常會已經不再是國民黨的權力核心,也難怪選情冷清。要不是連勝文放炮中常會效率不彰、以及台中市長胡自強質疑馬英九總統召開的中山會報凌駕中常會,恐怕不會引起輿論多大的重視。 在過去,國民黨權實施黨國體制,也就是採取共產黨的猛鬼附身方式,兩塊招牌一套人馬,實際上是由黨中央在操控整個國家機器。任何重大政策只要國民黨說了就算數,特別是中常會的決定,因此,中常委就是整個國家的權力核心,而中常委的提名更是掌控在蔣家父子手上,形成一種金字塔型的寡頭壟斷。 當年李登輝無預警真除總統,面對保守派的頑抗,若非宋楚瑜義助,未必能順理成章接掌黨主席。任內,透過中央政策會在杭州南路的那棟小樓,結合本土派立委的民意基礎,才逐漸反攻位於現在帝寶的黨中央。國民黨海內外的黨產盤根錯節,即使臨危受命的劉泰英也都未必能完全解盤。直到在2000年被馬英九逼宮下台,李登輝只能裂解國民黨為新黨、親民黨、以及台聯黨。 民進黨的體制是外造政黨,中執會是派系合縱連橫的競技場,因此,陳水扁一當選總統,就要面對如何協調黨意與民意的課題。既然不能公開仿效李登輝「以政領黨」的策略,只好先弄出一個「黨政同步」的說法來虛應故事,也就是規定總統是當然主席。等到連任以後,再也不用擔心同志的掣肘,乾脆以「黨政合一」之名來實施以政領黨,黨中央只剩下政策協調、以及選舉提名的工作。目前在野,才擺脫八年的實質「黨政分離」,中執會又回到過去的盛況。 馬英九在2008年上台,同樣面對民選總統如何處理黨機器的難題。既不能重回充滿污名的「以黨領政」,又不敢像李登輝那樣睥睨一切,只好喊出「黨政分際」,卻又被當時的黨主席吳伯雄耳提面命不可過河拆橋,只好胡謅一個新詞「以黨輔政」,運行到今。表面上,黨機器有輔導從政同志的角色,實際上猶如盲腸,黨內菁英食之不甘、棄之可惜。特別是在提名連任之後,挾著民意基礎、以及行政資源,馬英九不用再理會黨內的雜音;除了有五院巨頭的國政平台,法案也有政策協調會報、以及委員會會議,加上總統親自主持的黨政高層中山會報這個太上皇,中常會的萎縮是可以理解的。 其實,在總統直選、加上民調決定黨內提名之後,政黨的決策權力式微是自然的發展;再加上候選人親自上媒體與選民互動,政黨傳統的組織動員功能相形失色,看來多元的中常會其實是龍蛇雜處,不被當作沉重的包袱已經不錯了。其實,不要說總統,連五都首長對中常會也裹足不前,當然是大家都可以看出權力所在的楣角是政績,不能再抱缺守殘。 此回國民黨內選舉,唯一的用途是藉機表達基層對於馬英九的不滿,基本上是蚊子釘牛角;至於所謂的選舉過程沒有請客、或是買票事件云云,正顯示中常委連雞肋都不如。在免兼主席的呼聲中,馬英九堅持明年競選連任黨主席,不過,諸侯卻是虎視眈眈,就看他未來如何「黨政密合」了。 *
《台灣時報》2012/09/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