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C:\Users\USER\Desktop\home.gif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媒體訪談

描述: C:\Users\USER\Desktop\mail.gif E-mail: 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台灣前行政院院長蘇貞昌一如外界預料,輕鬆擊敗四名競爭對手當選民進黨主席。但陷入低潮的民進黨極待重新整合鞏固內部團結之際,蘇貞昌是否能夠團結全黨,走出困境,重返執政,為各方高度關注。

 

*以一敵四,輕鬆獲勝*

 

        蘇貞昌勝選的消息在外界看來幾乎算上一條新聞,只是印證了民進黨內外的普遍預測而已。民進黨內有一條潛規則,要當選黨主席就必須得到黨內最大派系新潮流派的支持。蘇貞昌的當選再次印證了這條規則的有效性。

        儘管這次選舉過程中出現了四打一的局面,其他四位候選人不約而同地把蘇貞昌作為攻擊的對象,但這個意外的出現並沒有改變黨內派系力量的結構,蘇貞昌最後還是照樣拿到了半數以上的選票,二度當選主席。

 

*黨內各派系呼籲團結*

 

        此間觀察人士普遍認為,蘇貞昌當選黨主席容易,但要帶領民進黨走出目前的困境,重新執政困難重重。蘇貞昌當選,各派紛紛表態,黨內團結成為共同的關切。

        代理主席陳菊表示,希望蘇貞昌能夠促成黨內大團結,帶領民進黨大步向前,讓大家對黨、對台灣更有信心。該黨前主席蔡英文也表示,她盼望新主席能帶領黨深化改革,保持黨的平衡與團結,持續維持黨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蘇貞昌本人在勝選後也表示,希望黨內團結、實現大和解,選後的民進黨一定是團結的

 

*當主席易,搞團結難*

 

但是,民進黨內外不少人都表示,黨內各方都在強調團結,這恰恰說明,黨內對蘇貞昌是否能夠使民進黨保持團結缺乏信心。熟悉民進黨黨內派系和運作的學者施正鋒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時候說,蘇貞昌個性霸道是令人擔心的一個主要因素。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施正鋒說:一個是他的個人能力,一個是和他結盟的新潮流系,向來都是排他性的。蘇貞昌他自己的個性是比較強悍、強硬。因為這個因素,他上台後就會很難去溝通,等等。我看是很困難的。

除了性格因素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四年以後民進黨由誰出戰,競選總統,奪回執政的機會。

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等不少黨內人士認為,蔡英文雖然在上次總統選舉中失敗,但她獲得的選票和勝選的馬英九相比,差距並不大。再加上蔡英文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比較好,比較理性,因此,下次如果由再度出馬,勝選的機率要大一些。

許信良日前明確表示,他之所以全力阻蘇(當選),就是擔心蘇當選會卡英(蔡英文)。

黨內很多人擔心蘇蔡之爭將損害民進黨奪回執政權的大局,並因此而引發內部爭鬥,削弱黨的力量。他們表示,這不僅不能夠鞏固和加強黨內團結,反而會給黨內團結造成嚴重破壞。

 

*集體領導,成功關鍵*

       

        民進黨立委趙天麟527日的公開表態似乎很有針對性。《聯合報》引述他的話說,新主席必須允許黨員有大鳴大放的空間,甚至應該針對兩岸、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各式各樣的路線辯論,要有清楚的主張、提出前瞻政策。

        趙天麟還說,民進黨已經連續兩次在總統大選中失利,未來兩年是進行黨內改革的黃金時間,他盼望蘇貞昌能夠帶領全黨提出全新路線、全新改革,朝著實現跨世紀合作派系共治而邁出大的步伐。

鑒於蘇貞昌的個性和黨內派系間的爭鬥,一些專家認為,民進黨要避免分裂,促成黨內團結,最重要的途徑就是集體領導。和民進黨淵源很深的學者謝敏捷認為,民進黨應該通過黨內整合實現集體領導。

        謝敏捷對美國之音說:如果民進黨能夠集體領導,大家團結合作,將來在台灣的政黨政治和跟國民黨的政黨輪替中才比較有機會。

        但是,台灣中正大學副教授謝敏捷表示,蘇貞昌是否能夠推動全黨走向集體領導,他並沒有多少信心。

 

*目前黨內格局有利派系共治*

 

        不過,觀察人士認為,民進黨內的力量態勢有利於集體領導或者派系共治的出現。

        民進黨自從創黨以來一直都是實行集體領導,直到陳水扁執政後,這種集體領導才轉變為強人領導。而陳水扁之後民進黨陷入低潮,蔡英文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才成為民進黨的共主

        蘇貞昌這次雖然當選主席,但也觸動了黨內的制衡機制,蘇系人馬在新北投和台北市的這次黨部主委選舉中雙雙失利,為系人馬取代,這為派系共治創造了條件。

        但是,民進黨將如何發展?是否能夠實現集體領導”“派系共治?是否能夠在蘇貞昌周圍團結起來共同抗衡國民黨?這還是一個很大的未知數。民進黨上上下下現在只能夠翹首期盼。

 


* 美國之音2012/05/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