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ers\home.gifhttp://faculty.ndhu.edu.tw/~cfshih/

東華大學 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施正鋒政治學博士網站政治觀察/報紙

C:\Users\mail.gif E-mail: cfshih@mail.ndhu.edu.tw

信箱:106台北市郵政26-447

 

 

施正鋒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針對民進黨總統大選失利所做的檢討,目前為止的重點放在政黨轉型,特別是中國政策是否必須調整。另外,民進黨立委陳其邁近日也發出黨務改革的呼聲,主張民進黨應該朝內造化改革,具體作法是將黨團三長、縣市首長、以及地方議會幹部納入中常會,以強化政策的溝通、以及民意的反映。這樣的看法,大體上是要改善當下民進黨中央與國會黨團之間的聯繫,尤其是協調雙方的政策立場,以免再度出現黨主席與黨團總召因為「老農津貼」看法不同而齟齬的情況。

在民進黨執政之際,陳水扁總統採取以政領黨,不是兼任黨主席、就是派人代理,甚至於可以指定三席中常委,包括副總統、行政院長、以及總統府秘書長。目前在野,已經沒有行政部門的代表,黨團三長、以及直轄市長都是當然中常委,而其他縣市長互推人為中常委,因此,接下來的可能想像,除了酌增地方議會的聲音,再來就是大幅擴張黨團在中常會的決策權。

其實,所謂的「內造政黨vs.外造政黨」,基本上是指在憲政體制採取內閣制的國家,政黨的起源是在國會的內部、還是外部。內造政黨往往是由志同道合的國會議員組成,黨團是黨的核心,由黨魁率軍在國會衝鋒陷陣,並掌控黨機器;相對之下,外造政黨是由國會外部的社會力量起家,把國會當作體制內的競技場而已,因此,黨團必須聽命於黨中央。至於在總統制之下,眾人把競爭放在總統大選,黨的機器不被重視,沒有內外造的意義。

至於政黨內外造的最大指標,在於黨魁的推派、以及候選人的產生。一般而言,內造政黨的黨主席由國會議員相互推派,並且由黨團決定候選人;至於外造政黨,不論是黨魁、還是候選人,會給黨代表、或是黨員較大的參與度。我們以這兩指標來考察現有的政黨,親民黨、以及台聯黨比較像是內造政黨,而國民黨、及民進黨的外造性質較強。不過,即使是前者,黨主席並非國會議員,可見,當黨主席著眼的是總統大選之際,雖然可以勉強稱為外造政黨,黨務其實並不重要,頂多只是如何確保候選人如何順利產生。

以美國的經驗來看政策制定,行政部門主導立法,總統必須與國會黨團有充分的聯繫溝通;至於在野黨,主席只是掛名的,並沒有真正的黨機器,而政策的核心在參眾兩院的黨團領導者。經過1997年的增修條款,台灣的憲政體制傾向於總統制,然而,黨主席的定位仍在摸索之中。馬英九總統的作法是將國民黨中央虛無化,黨內中常委的選舉乏人問津;不過,對於民進黨來說,面對以候選人為中心的選舉,似乎還在調適之中。

總之,中常會雖然有決策權,並非細部討論政策的地方,因此,即使增加立委的中常委人數,並無助提高政策的品質,所謂的內造化也是治絲益。以目前國會黨團的運作方式來看,總召的功能在政黨協商,並未有實質政策整合功能;而依委員會編制所成立的各政策小組,仍然流於形式。如果單純考量政策的規劃,民進黨應該強化政策會的功能,而非可有可無的雞肋;此外,政策會如果無力約束立委,也是虛應故事,可考慮由三長之兼任執行長,並至少要由秘書長來主導,以落實與黨團之間的關係。

 


* 台灣時報》社論,2012/02/2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