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 |
|
||||||
總統與立委選舉結束,結果已經揭曉,對於原住民族社會以及關注原住民議題的人來說,當選者的背景經歷以及未來會如何對待原住民族,都是令人關心的焦點。 據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布的資料,第8屆立法院的立委席次共113席,國民黨佔64席,民進黨40席,親民黨、台聯各3席,無黨團結聯盟2席,無黨籍1席。 平地原住民立委當選人為國民黨籍廖國棟、鄭天財,親民黨籍林正二。山地原住民立委當選人為國民黨籍孔文吉、簡東明,以及無盟高金素梅。若跟第七屆原住民籍立委人數相比,民進黨籍陳瑩上屆以不分區立委進入立法院,加上3席平原、3席山原總共7人,第8屆原住民籍立委少了1人。 大選過後,各種解讀和預測紛紛出爐,原住民選情結果較少獲得關注。此次以無黨籍身分參選的紀錄片導演馬躍•比吼與綠黨提名的不分區立委希婻•瑪飛洑(賴美惠),無法如願前進國會,讓許多支持者在Facebook上留言表示遺憾。 卑南族、政大學生陳襯芙說,選舉結束後心情很難過,因為支持的候選人沒有選上。陳襯芙說,她認同馬躍•比吼的參選理念,以乾淨選舉方式為原民發聲,「但部落中的長輩還是習慣投給特定政黨」。 陳襯芙說,在選舉前也曾和家人「拉票遊說」,告訴家人自己支持哪些候選人的原因,希望能讓不同候選人的優質政見有機會落實。她觀察,雖然這次年輕人都有返鄉投票,但部落會出現資訊不對等,或是對公共議題較不關心的狀況,再碰到黨政動用資源全力動員,年輕人要說服長輩接受不同的候選人或更優質的政治理念,相形之下很困難。 「對部落和公共議題較不關心的長輩,會希望學生盡到念書的本分就好。長輩注重的是穩定、安定、少變動,不要惹麻煩。」陳襯芙觀察,年輕世代走上街頭表達訴求,雖然有理、卻未必會被家中接受;陳襯芙也說,持續參與公共議題、和長輩多溝通,是年輕世代在選後要積極的方向。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施正鋒看選舉結果:「和前4年沒有太多變化。」對於上一屆會期意圖強行通過的《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施正鋒認為,本屆立法院多了親民黨、台聯等黨團,「多黨團協商,在結構上比較沒那麼危險」。他也呼籲原住民團體要更主動和各黨團保持聯繫,讓原住民議題與重大法案有較多討論空間。 至於花東海岸面臨財團進逼、原住民生存權益受損,施正鋒說,民進黨若真的站在追求公平正義與保障人權的角度,就應對花東的土地議題多所著墨,以原住民族與環境保護的立場反對財團開發。但他也擔心,民進黨選後重整,走向是否會受到財團壓力影響,犧牲弱勢。 耆老有情感包袱 台東刺桐部落族人林淑玲說,花東的原住民部落裡,都是老人和小孩最多。每到選舉,部落長輩還是會習慣性地投給特定政黨,「就算對這些黨派也不太滿意,耆老會有情感包袱、或因比較熟悉而選投」。 林淑玲說,部落的長輩中,有一部分是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另外的人對土地、族群或自身文化認同比較淡薄,不太會主動發表意見或發起行動。在不同部落、不同地區的原住民族,面臨問題的嚴重性程度不同,也很難把每一個部落都串聯起來共同發聲。 「尤其是年輕世代離開部落求學、工作,沒有機會參與部落的事。」林淑玲說,阿美族的年齡階層規定嚴謹,但部落人口常見斷層、無法接續傳承的狀況,以往想要帶起議題、討論與執行任何部落事務,都要靠年齡階層裡的各級領袖,現在要做到則十分不易。 溝通與爭取須更徹底 「需要更多的溝通,也要年輕人多回來,參與和號召公共事務和議題。」林淑玲說。唯有如此,才能讓人與人之間的聲音互相傳遞,也才能真正選出為民服務的候選人。 魯凱族、義守大學原住民族發展中心主任台邦•撒沙勒說,每次選舉結束,族人都要花時間療傷:「因為現代的民主政治,是分裂部落情感的因素之一。」 台邦•撒沙勒說,政黨動員人力資源進入原住民社會,在地方長期深耕,這已經是「各黨資源競賽的開始」。再加上部落人口外移,中、新生代族人使用網路社群溝通,和部落長輩對話越來越少,都是造成「抗議聲雖多、投票給特定政黨也多」現象的因素。他也認為,在這種狀況下,選出的立委當選者都成為黨的工具、不會為族人爭取權益,也是必然的結果。 台邦•撒沙勒提到,現在的選舉制度,對原住民族中人數較少的族群相當不利。當選者都是原住民族人數最多的阿美、泰雅、排灣族,人數少的族群沒有民意代表,排擠小族參政權。他建議,未來應有各民族代表制度的出現,進入國會阻擋對原住民族地區不利的法案,才能確保人民權益。 *
《立報》社論,2012/01/15。 |